“TTK”這個看上去挺洋氣的名字,盡管在當時還讓人覺得有些怪異,但事實證明這正是TCL早期創業者的智慧。日本TDK集團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電子組件與記錄媒體製造商,市場份額多年穩居全球領先,20世紀80年代初期TDK磁帶是國內最為常見也最受歡迎的產品。將公司命名為“TTK”,如今看來,確有仿冒之嫌,但這種品牌定位方式為企業早期打開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選擇這個名字也充分展現了TCL早期創業者樸素的品牌意識,無意中為TCL這個品牌在若幹年後的國際化奠定了基礎。麵對外界認為TTK仿冒TDK的指責,張濟時聰明地回應:“我們的‘TTK’是中文‘天天開’的拚音縮寫,意思是產品放進錄音機裏天天開都沒問題,這是中國品牌,和日本的‘TDK’沒關係。”即便如此,由於日本TDK的強烈投訴,國家工商總局還是在1985年下文要求停止使用TTK品牌,於是才誕生了“TCL”品牌,這是後話。
由於是合資企業,TTK組織架構很是齊整,範品魁出任TTK董事長,翁耀明做副董事長,範品魁知人善任,力挺張濟時由廣州羅蘭士電器維修站站長升任惠陽電子公司業務副經理(副科級)兼TTK總經理。這個任命引來諸多爭議,一是當時張濟時還不是黨員,且沒有專業背景;二是他當時隻是由惠陽地區機械局電子科正股級幹部,排名在副經理王永祥之後。此外,港方還派了蔡潤標擔任廠長,負責廠子的日常經營管理。蔡潤標完全按照香港企業的管理模式,對每項工作要求都很嚴格。大家第一次見識了掛工牌、上班打卡、遲到扣薪、車間工人實行計件工資等新製度和考核標準,管理層遲到早退也按照工人同樣規則處理。這些對於這群從未正兒八經幹過企業的人來說是新鮮事,但開始也引起“國家幹部”身份的管理人員的強烈反應,大家背地裏稱蔡潤標為“蔡剝皮”。但這種源於市場經濟製度的規範管理的競爭優勢很快就顯現出來,TTK的勞動生產率遠高於國內其他企業。這對TTK的早期發展至關重要,讓新生的TTK從一開始就跳出了粗獷落後的作坊式管理模式。
海爾是中國工業企業裏公認管理水平最高的。1984年,張瑞敏來到海爾後,定下的第一條廠規卻是“不準在車間隨地大小便”。日後被譽為“中國管理之父”的張瑞敏能從這樣的小事著手,似乎與日本的精細管理一脈相承。不過,張瑞敏當時作出這樣的決定更多是出於無奈,用張瑞敏的話說:“以當時人的素質,是真的會在車間大小便的。”而TTK,從1981年起就已經是嚴格規範管理了,這讓TCL得以在一個很高的起點上形成自己的工業能力。
10年後,當張濟時成為聞名全國的“電話大王”時,人們發現這個具有敏銳市場眼光和強大執行力的惠州人,實乃商業奇才。而範品魁就是發現張濟時這匹千裏馬的伯樂。
車間裏的李主任
TTK投產後不久,李東生通過一次讓很多人難以理解的自主選擇成為TTK第43名員工。大學畢業的李東生憑著做事認真、執著、勤奮好學的個性,很快適應了企業環境。他在企業裏感受到了創業的激情,對自己的選擇更覺慶幸。他不但從不遲到和請假,還經常加班,主動做一些不是分內的工作。港方廠長“蔡剝皮”對這位新來的年輕人很欣賞,經常給他講一些香港企業的管理經驗,並多次向張濟時提及李東生,說這個年輕人可重用。
李東生進廠後的第一份工作是車間技術員,負責生產流水線的設備維護,而這條流水線的負責人是一個比李東生還小兩歲的女孩子。這讓李東生多少覺得有點別扭,也讓他暗下決心,要努力積累工作經驗,提升自己的能力,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工程師或者車間主任,這也是李東生加入TTK後的第一個職業理想。
盡管是公司裏鳳毛麟角的大學生之一,頭頂天之驕子光環的李東生,工作起來卻十分專注。在李東生加入TTK之前,廠裏其實已經有幾個大學生,包括中方副廠長陳鏗和技術負責人廖振凡,都是“文革”前的大學畢業生,李東生跟著他們學到了很多東西。陳鏗在農機研究所多年,英文很好,對外技術引進和設備進口都是由他負責,他教了李東生許多對外合作談判的知識。而廖振凡是潛心研究技術的老工程師,他教會了李東生許多工廠實用的技術和知識。謙虛、踏實、勤奮,也是一些老員工對李東生的最初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