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渠道為王 (4)(1 / 3)

由於分公司門麵位置不錯,自身零售業務也錦上添花,不大的門店裏常常人頭攢動,生意格外興隆。開張第一個月,上海分公司零售額就突破了30萬元,當地批發業務也超過100萬元。捷報傳來,李東生心裏一直緊繃著的弦終於放鬆下來。上海分公司試點成功,為全國銷售網絡的建設樹立了一個標杆,這種前店後倉的分公司結構後來也成為各地分公司的樣板。

上海市場的啟動,同時也影響和帶動了周邊地區的銷售,上海分公司逐步將業務擴展到周邊城市,對周圍地區的客戶,也能送貨後直接用支票結算,既快捷又安全。中國有一句老話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大家麵對麵做生意,以往的那種互相猜疑和不信任也不存在了,生意做起來就更踏實。隨著業務的發展,沈大偉“香港上海人”的風格也得到上海商圈的認同。業績上去了,收入也增加了,他自己也更有成就感,信心十足地幹了下去。

沈大偉接任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後,積極探索新的業務模式。雖然門店的批發和零售業務都做得不錯,但是沈大偉並不滿足於現狀。在對上海各大商場的電器專櫃進行調研後,沈大偉發現商場裏的營業員都是商場的員工,而且一個電器櫃組的營業員同時要銷售多個品牌的商品,由於拿著單位的固定工資,賣多賣少都一樣,所以她們對銷售根本沒什麼熱情,聽到顧客說需要什麼,才簡單介紹一下。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產品進了商場後,根本不知道會有多少顧客選擇自己的商品,也難以確定自己的產品到底賣出去了多少。廠家和終端信息不對稱的結果是:一方麵,銷量上不去,貨物大量積壓;另一方麵,存在很大的資金風險。看出這種銷售模式存在的弊端後,沈大偉決定向傳統的銷售模式發起挑戰。他想出了一個向商場派駐自己的促銷員的辦法。於是,他組織招聘了一批因單位效益不好而下崗的紡織女工,對她們進行業務培訓,分派到各大商場,推銷TCL的產品。

往商場派駐導購員,這在今天看來十分普通。但是在當時卻遭遇了商場的強烈抵觸:“你們為什麼要來搶我們員工的飯碗呢?”

在多次溝通交涉之後,商場終於同意TCL上海分公司嚐試性地推行這一嶄新的營銷模式。當TCL第一批促銷員被派駐到“五交化”公司,中國市場營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幕出現了。不久之後,TCL的促銷員又進入了上海第一百貨公司。

TCL這一嶄新的營銷模式的效果很快便立竿見影: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顯著提高、銷售額直線增長、資金回籠加快……與此同時,其派駐商場的經營業績也有所提升,真正實現了共贏。

李東生對上海分公司的成功實踐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要求全國其他分公司迅速進行複製。不久,向商場派駐促銷員的模式也在整個中國家電行業推廣開來。

此後,沈大偉還相繼推出了一係列創新舉措,譬如,率先提出“保修三年”的口號,率先推出售後上門服務等。在不斷創新中,沈大偉的職業道路也越走越寬,1998年他成為TCL第一位大區總監。他總是意味深長地說:“一個人要在TCL有所發展,就一定要創新。沒有新突破,就沒有新發展。”

先人一步的全國布局

上海分公司正常運轉了大半年後,李東生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這個經驗,全國布局終於開始了。第二家分公司確定在東北,黃萬全奔赴哈爾濱。

黃萬全是廣東惠州人,1989年研究生畢業於浙江大學半導體物理係。李東生招攬他加入公司時,原打算投資一個半導體項目,後來項目沒上,黃就留在了通力電子搞技術。但黃萬全並不滿足於隻做一個技術員,因此當他看到TCL要做營銷網絡時,主動請纓到東北打天下。1992年,他帶著加入公司不久的東北姑娘崔爽,到哈爾濱籌建分公司。黃萬全個性比較斯文,可在東北做業務必須先能和客戶喝好酒,他酒量不大,又不善於與人套近乎,經常被弄得很狼狽。幸好崔爽酒量大,人又豪氣,幫他解了不少圍。哈爾濱離總公司很遠,各項支持工作時常延誤,區域文化差異也較大,打開局麵非常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