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王牌”出世 (1)(1 / 3)

戰爭是在人的大腦裏進行的,真正的戰場不在火線,而在人的大腦裏,戰爭的實質是智力戰。

——克勞塞維茨

公司是逐利的生物,生存則是讓公司前進的最好動力。因此,比爾·蓋茨會說,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而英特爾的安迪·格魯夫則始終相信: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20世紀90年代時,這些商業思想尚未傳到中國,但也許是本能的驅使,在TCL成為中國電話大王的同時,李東生就開始焦慮著要尋找第二個增長點,這一方麵是基於利潤與生存的驅動,另一方麵也是企業家意識的

覺醒。

回望30餘年的中國本土企業史,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在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產品和市場戰略,尋找新的增長點。那些作出了正確決策、與時俱進的企業,成為幸存者,而大多數企業則被殘酷淘汰。

從做磁帶的TTK,到生產電話機的TCL,張濟時、李東生們完成了“驚險的一躍”,然而,這顯然不是競賽的終點,他們必須要找到一片更為廣闊的海域。

“到家電產業的主戰場去。”1993年前後,這是擺在TCL人麵前的一道新課題。

“你就是企業!”

在廣東沿海,“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惠州”的口號曾廣為流傳。這句口號的來源主要是因為在1989年啟動的、名噪一時的50億美元投資的南海石化和200萬台產能的熊貓汽車兩個項目。這兩大外資項目在1989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倒春寒”後落戶惠州,確實給當時的嚴寒添了兩把火。雖然後來的事實並非想象的那麼美好——因為投機和泡沫的緣故,兩個項目都無疾而終,但由這兩個項目催生的房地產和進出口貿易熱卻影響深遠,也讓無數企業產生了賺快錢的衝動,身在惠州的TCL也不例外。

眼看大大小小的房地產企業和進出口貿易公司在極短的時間內大發其財,TCL內部對公司的定位有了分歧。一些人被外部高薪吸引,幹脆跳槽到房產公司或貿易企業。

TCL通訊業務沒有受到1989後經濟緊縮的影響,依托國家通信網絡持續發展的機遇,業務繼續快速成長。1990~1992年,TCL銷售保持高速增長,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中國郵電通信市場“電話大王”的龍頭地位。1993年,TCL通訊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上市,總公司高管和管理團隊都分到了股票;電話機團隊士氣很高,績效很好,隊伍穩定。而通力電子、TTK、東茗電子公司、升華工業等收入不太高的企業在外部環境短線賺快錢的氛圍下,穩定員工的壓力很大。

從1981年電子科改製成為惠陽地區電子工業公司後,雖然公司名稱結構變過多次,但當時的惠州市電子通訊工業總公司依然保持著政府行政管理的職能,在企業管理的許多方麵仍然受製於政府機構的一些限製,包括幹部的任命都是由政府來執行的。這種模式也被稱為“帶著尾巴的體製改革”,企業吸引和激勵員工的方式受到約束,對企業的發展很不利。

於是,李鴻忠找張濟時和李東生商量,建議成立完全企業化的TCL集團公司,全力將企業做強做大,相應可撤銷惠州市電子通訊工業總公司,行政管理職能交給惠州市經委。聽到李鴻忠的建議時,李東生存有一絲猶豫,因為這意味著他將徹底跟行政體係絕緣。雖然說TCL的事業做得很不錯,但政企合一有利於他在仕途上的作為。李鴻忠看出了李東生的顧慮,他像在日本時一樣,跟李東生闡述了自己對於現代公司的理解,並判斷未來的趨勢一定是獨立企業。到最後,李鴻忠堅定地說了改變李東生一生軌跡的一句話:“你就是企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