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彩電爭霸戰 (1)(1 / 3)

存活下來的物種,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種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種群,而是那些對變化作出最積極反應的物種。

——達爾文

1996~2001年,是TCL發展最為迅猛的一個時期。在這個階段,TCL從籍籍無名的彩電小品牌做到了排名全國第一的彩電王者。

而這期間也正是中國彩電行業最為繁榮的一個時期。首先國產品牌齊發力,一舉打破彩電市場“洋強國弱”的局麵。其次,以長虹為首的國產品牌大打價格戰,導致整個行業重新洗牌。5年間,風起雲湧,精彩異常。

這是一個群雄混戰的時代,也是家電行業從草莽走向規範的時代。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滌蕩,犯錯者衰,做對者興,老舊者被淘汰,革新者則留下。就在這樣一個“亂戰”的環境中,TCL抓住了崛起的機會。作為一個後起之秀,TCL不僅沒有在長虹等行業巨頭價格戰的攻勢下敗退,反而緊緊跟上,直至後來實現反超,成為銷量排名第一的彩電王者,TCL上演了一出精彩的以弱勝強、後來居上的商業之戰。

而事後看那場彩電大戰,我們能發現TCL宛如長跑選手,能夠在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策略,貼身跟隨、小步快跑、彎道超越,大開大闔,張弛有道,顯示出令人驚歎的戰術素養。

同時,這一段中國彩電業的“王者爭霸戰”,因其顯現出的激烈和戲劇性而不斷被後人提及。

彩電江湖的恩怨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李東生多次談起倪潤峰。

有人說,李東生和倪潤峰之間相互競合的故事,就是半部中國彩電業曆史。這話有誇大的成分,但也有其依據,至少在1996~2004年的8年間,倪潤峰和李東生在中國彩電市場上的競相博弈,既有刀光劍影,又有相忘江湖,很是精彩。

坊間傳說,1996年7月前後,李東生躬身去綿陽拜會倪潤峰。在他離開後,倪潤峰對身邊的人下了一句斷言:長虹未來真正的對手將會是TCL。

不過,當時大家都認為這不過是句玩笑話,此時的TCL隻能說是嶄露頭角,而長虹則如日中天。

誰也不曾想到,事情還真被倪潤峰說中了。到2001年,TCL取代長虹成為中國彩電王者。再到2004年,倪潤峰因年齡和海外巨虧徹底退休,而李東生則因收購湯姆遜讓TCL一躍成為世界彩電王者。一進一退,兩人以這樣的方式就此別過。

回到1996年,此時倪潤峰領導的長虹正值巔峰,確實無人能在彩電行業望其項背。在當年的4月,長虹彩電的市場占有率已達到27.43%,銷售量排名位居第一。在利潤最高的大屏幕彩電市場,長虹彩電的市場占有率也達到了31.64%,已是無可爭議的民族品牌彩電旗手。

對於有誌在彩電市場大展拳腳的TCL來講,長虹當然是他們真正需要重視的對手。也正是如此,TCL對長虹保持了緊密的關注和極為仔細的分析,幾乎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後來每一次“遭遇戰”,TCL都能有的放矢,有效製敵。

在李東生看來,長虹之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稱雄國內彩電行業,主要是因為兩點:第一是長虹的彩電生產能力最有規模和競爭力,第二是長虹很有效率的營銷方式——支持大戶代理的政策。生產和銷售兩點上的優勢確保了長虹可以傲視群雄,而後來長虹被TCL趕超也是因為在這兩方麵所積攢的優勢與TCL相比已淪為劣勢,這個後麵細表。

生產能力——倪潤峰入主長虹,軍轉民後開始彩電生產。在此之前長虹多頭並進,而倪潤峰把寶壓在了彩電上,推行“獨生子女”政策,將全部資源集中在彩電業務上,長虹彩電快速做大。

倪潤峰向來雷厲風行,在他的主導下,1993~1996年期間,長虹大量引進彩電生產線,在綿陽建立了全國最大的生產製造基地。此外,長虹對其上遊供應鏈除顯像管外都進行了整合,很多元器件自己生產。這樣,長虹在生產能力上已具備了強大的產業製造優勢。

大戶政策——綿陽位於西部內陸,這個地理位置一開始就給長虹製造了流通上的麻煩,麵臨更多的應收賬問題。為了規避這個劣勢,長虹采取了銷售上培養大戶代理的政策,即在各地扶植銷售大戶,利用這些大戶找到一個規模效應的出口。而且倪潤峰為了解決貨款問題,天才般地想出了利用金融市場這個杠杆來做“承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