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是關於企業如何發現、創造和交付價值以滿足一定目標市場的需求,同時獲取利潤的科學和藝術。
——菲利普·科特勒
盡管TCL在彩電業務上一路攻城拔寨,做到了國產彩電第一的位置,然而彩電業的利潤也已經在持續不斷的價格戰中越來越微薄,TCL迫切需要找到一個新的商機來維係持續增長。
而與其他老牌家電企業相比,TCL幸運地抓住了手機市場這塊新蛋糕。
當時正值中國移動通信市場剛剛開放之時,手機日漸取代笨重的固定電話,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必備工具,而龐大的消費人群也支撐著手機行業一路走向高峰。國產手機借此機會迎來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春天。
數據顯示,1998年國產手機的市場占有率幾乎為0,1999年為3%,2000年為7%,2001年為15%以上,2002年超過30%, 2003年上半年國產品牌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55.28%。 短短幾年時間,國產手機從無到有,再一次顯示出強大的本土作戰能力,而衝在最前者正是TCL。
而TCL手機的成功得益於李東生對市場形勢的精準判斷,也得益於他大膽起用萬明堅。在2000~2003年的幾年中,萬明堅憑借在營銷上的一係列創新,帶領TCL手機取得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成功。TCL手機銷量穩居前列,傲視群雄,成為TCL集團的另一支柱產業。
國產手機的春天
1998年年底,吳邦國在廣東視察時對當時主管工業的廣東省副省長鍾啟權建議說:“國家正研究支持國內手機產業發展的政策,像TCL這樣的公司應該鼓勵進軍移動電話機業務。”
接到鍾啟權副省長的電話後,李東生連夜從香港趕回廣州,在鍾啟權辦公室裏討論了兩個多小時, TCL進軍手機行業的計劃初步敲定。
國家領導人的建議讓李東生深受鼓舞,也讓TCL成為第一批拿到手機生產製造牌照的本土公司的概率大大增加。
這是1998年年底發生的一幕,此時正是整個中國的國產手機崛起的前夜。
當中國的手機產業在萌芽之時,摩托羅拉、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等國外巨頭借助它們在局端設備的係統優勢則早已在中國紮下根來。有人曾戲言:中國手機市場就如老外的自留地,他們想進來就進來。這句話有玩笑的成分,但也有幾分道理。
相對於彩電,手機更像高科技產品。當時模擬技術手機和GSM(全球移動通信係統)數字技術手機專利都掌握在少數幾家外資企業手裏,產品生產工藝技術它們也不願輸出。國內企業當時沒有生產手機的技術能力,而外資手機廠商隻需獲得投資所在地政府及外經貿部批準,就可以設廠生產手機,最後再向信息產業部申請一張入網許可證即可。這造成了在1998年之前,洋品牌的手機一統整個市場,並很自然地賺得盆滿缽滿。
1997年,東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通信)建立了中國第一條手機生產流水線,標誌著國產手機開始起步。1998年10月,中國第一台國產手機科健KGH-2000型上市,國產手機正式進入市場,但市場份額低得可憐,1998年的市場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於是,中國政府開始從資金扶持和政策保護上支撐國產手機產業。1999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國辦發[1999]5號文件,明文規定:對移動通信產品生產企業嚴格監管,移動電話的生產要納入國家指導性計劃,信息產業部根據產業和市場指導計劃,經國家計委和外經貿部聯合審批批準後實施。“5號文件”不僅規定中國對手機生產實施牌照製,而且從1999年開始停止審批外商合資、獨資的手機生產企業,這就給了本土企業進入手機市場強力的傾斜和重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