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多元化的嚐試 (2)(1 / 2)

1997年初夏,李東生帶領袁信成等一幹銷售高管在北京西山大覺寺召開著名的“西山會議”。這次封閉會議決定TCL上馬電腦,至於起步方式,TCL還是選擇與外部合作,並且把目光放到了有電腦代工經驗的台灣企業上。此種方式TCL已駕輕就熟,從電話機到彩電都屢試不爽,開始電腦業務,這條路子應該是最合適的選擇。

TCL一開始曾考慮台灣的宏,但最終放棄,因為宏是自做品牌的,跟TCL無法進行有效互補。李東生親自帶隊去台灣考察過幾次後,最後選定與致福(GVC)合作。致福當時在台灣立足不久,但雄心勃勃,也願意通過與TCL合作開辟大陸市場。

TCL找致福,是因為覺得電腦是製造業,而致福具有自己所欠缺的電腦製造能力。致福一直為惠普等國際知名品牌代工,並且在東莞設有工廠。在致福看來,TCL擁有的龐大家電銷售渠道,可以很自然地嫁接到IT產品上來。這個認識基於致福在美國的一個大客戶PACK BELL就是利用其原來的家電銷售渠道做成PC的。

雙方你情我願,各取所需,迅速達成合作意向。這看上去將會是一樁很美滿的婚姻,一個有技術、有製造,一個有品牌、有渠道。

1998年1月22日,TCL與致福聯合成立TCL致福電腦有限公司,該公司一共投資5 000萬元,雙方各出資2500萬元,各占50%股份。按照雙方的約定,TCL需要選派一人擔任總經理的職位。

李東生把目光瞄向了楊偉強。

楊偉強1989年7月畢業於鄭州工業大學計算機自動化專業,隨後分別供職於廣東多家企業,1995年2月應新任河南鄭州銷售分公司總經理的杜建君力邀入職TCL集團,任鄭州銷售分公司業務經理,曾經在河南市場與同伴創下了半年時間超額完成全年任務1倍多的戰績,並使TCL王牌彩電在中原地區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

之後楊偉強被調回總部任銷售公司市場部經理,同時身兼華東區市場總監、合肥分公司總經理等要職,策劃了眾多的市場推廣方案。由於業績突出,楊偉強很快被提升為銷售公司副總經理,主管市場推廣工作。

李東生決定點將楊偉強的原因有三:一是楊偉強大學學的是計算機,這在TCL當時的幹部裏並不多見;二是楊偉強是個很優秀的銷售人才,TCL和致福合作做家用電腦,致福管生產製造,需要的是楊偉強這樣有銷售能力的人幫著把產品賣出去,楊偉強也熟悉彩電的銷售渠道,可以借力上力;三是楊偉強學習能力強,很有抱負,這也是李東生很欣賞他的地方。

然而,1998年3月2日,楊偉強到新公司上任的第一天,就發現水比想象的要深。

TCL原本是希望借助致福的代工能力,為TCL提供好的設計方案,但致福最終能為TCL做的,隻是提供歐美客戶挑剩下的設計,而且這些設計還必須是和歐美客戶所挑設計差異比較大的,因為差異小會帶來法律上的一些麻煩。致福絕對不可能為TCL、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做產品。而更糟糕的是,致福不僅不能給TCL提供性價比更好的配件,而且不願意TCL使用非致福生產而價格更低的配件。矛盾就此產生。

雙方如此的爭執一直延續到1999年年初,致富受其美國大客戶PACK BELL業績下滑的影響,股票暴跌、現金流緊張,希望退出合資公司。TCL同意以高於投資額35%的價格回購了致福的股份,從此TCL全資擁有電腦業務。

之後,楊偉強很快借著長城電腦當時搞的低價電腦的颶風行動,跟風策劃了“非常行動”。這個策劃讓TCL電腦在行業中贏得了關注,也讓TCL電腦的月出貨量從以往的1 000多台躍升為近2萬台,TCL家用電腦憑此進入國內品牌前5強,也成為家電廠商進軍PC領域的領頭羊。之後楊偉強又屢有大手筆策劃,讓TCL電腦很快成為行業的一股新生力量。

由於這些成績,李東生也不由得對楊偉強高看一眼。每年電腦公司的年會和一些大的活動,李東生每場必至。一方麵,李東生認定電腦業務的成長空間會很大,有可能複製彩電的成功,支撐起數以十億甚至百億的產業規模。另一方麵,相對彩電,電腦是個新興的產業,產品技術發展很快,商業模式創新、供應鏈營運速度遠高於家電,介入電腦產業對企業整體競爭力提高會有幫助;而且電腦業務的平台,能夠集聚一支年輕和專業能力強的團隊。早期電腦公司的團隊確實年輕有活力,組織氛圍很好。李東生在公司內部多次要求其他產業向電腦公司學習,雖然當時它的業績不算太好,但它表現出來的激情衝勁和積極進取的特質,讓李東生很是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