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香港,李東生攜胡秋生、嚴勇等人與飛利浦高管洽談業務合作之事。飛利浦成為TCL集團股東之後,雙方在彩電貼牌加工業務上已經有了很好的合作,但在如何進一步加強雙方的合作關係上,還無法達成共識。此時李東生接到一個邀約,正在香港的法國湯姆遜公司首席執行官查爾斯·達哈利希望與他進行一次會談。
李東生原本以為這不過是一次禮節性的會麵,然而,兩人甫一坐定,達哈利就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話題:TCL有沒有興趣購買湯姆遜公司的彩電業務?
在全球電視產業界,湯姆遜堪稱彩電的鼻祖。這家成立於1892年的企業曾經是法國電子工業的標誌,它是法國最大的電子產品製造商,並在密特朗執政期間成為第一批被國有化的大企業。整個20世紀80年代,湯姆遜公司都是法國對抗日本電子產品進入的橋頭堡。1988年,湯姆遜公司成功收購了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旗下的消費電子產品業務,其中便包括著名的美國無線電公司的RCA品牌彩電,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彩電廠商。而正是RCA的原主人——愛迪生創立的美國無線電公司(在1985年被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收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黑白電視機、第一隻全電子彩色電視機顯像管。所以,就淵源而言,湯姆遜公司是產權意義上的“彩電之母”。
就在達哈利對李東生發出並購邀約的時候,湯姆遜公司看上去仍然是一個比TCL大得多的龐然大物。它在DVD光盤複製業務生產領域占據世界首位,是最大的高頻調諧器生產廠商,也是全球第二大電視機顯像管廠商。在電視機業務方麵,湯姆遜公司具備年產740萬台電視機的能力,並占有12%的美國市場和8%的歐洲市場,2002年銷售額達102億歐元。此外,湯姆遜在彩電、彩管和數字技術及影像顯示技術等方麵有34 000種專利,在全球專利數量上僅次於IBM。
任何一個稍具算術能力的人,隻要把湯姆遜公司和TCL的彩電產量相加起來,就可以得出一個讓人眼睛一亮的結果:全球第一的彩電製造企業。
這是一個足以讓任何中國企業家都亢奮不已的結果。
在李東生的眼裏,湯姆遜的兩塊資產是難以拒絕的誘惑。
第一是湯姆遜的專利資源庫和產品技術開發能力。
在彩電業浸淫數十年的湯姆遜公司擁有眾多的技術專利,它在美國印第安納的研發中心被很多人認為是一座彩電技術的聖殿,是工程師們夢寐以求的搖籃。在那裏你可以看到人類發明彩電技術的曆程和不同階段的產品設計,走進去就像到了一個彩電技術博物館。
日後,李東生多次情不自禁地講起他進入這個研發中心時的震撼:“當我第一次走進去的時候我很震驚,湯姆遜擁有的技術曆史使它擁有了深厚的技術積累和技術管理積累。它擁有一種用技術去支撐企業發展的文化,企業的核心和靈魂就在這個地方。而一直以來我們中國的企業隻能講我們的技術模仿,卻沒有技術文化。我們對技術的重視和產生專利的能力不夠,盡管在技術商品化上我們可以通過快速的技術模仿將技術轉化為產品,但在核心技術和技術管理上卻相差甚遠。”
湯姆遜公司在法國的技術中心也同樣讓人羨慕。位於巴黎的工業設計中心每年都有一到兩個產品進入“全球最風行的100電子時尚產品”的排名。設在昂熱的結構設計中心,在彩電結構設計及優化上處於世界一流的地位。
對於TCL來說,一旦收購完成,就立刻擁有了一個世界級的全球研發體係。長期以來,TCL都在與國內對手進行苦戰,雖然形成了局部領先,但難以真正超越。TCL也在持續做研發投入,但缺乏積累也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心有不甘、力有不逮的尷尬中,遇到一個有著豐富專利技術的主兒,能讓自己完成技術創新體係構建的藍圖提前實現,李東生不可能不心花怒放。
第二是沒有任何進入障礙的歐美營銷渠道。
湯姆遜公司在歐洲和美國市場擁有完善的銷售服務體係和生產基地,通過並購,TCL立即可進入歐美市場,那將是TCL國際化的一大步。此前,TCL的海外拓展也已進行多年,但業務領域主要集中在東南亞、中東、東歐及俄羅斯、南非等新興國家及地區市場;歐洲市場空白,北美市場主要是為飛利浦代工生產。這種渠道整合,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都具備天然的互補性,也將會產生協同效應。TCL的最終理想,是在全球範圍賣自己品牌的電視。而今,這個願望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