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鷹的重生 (3)(2 / 3)

從“精鷹工程”出發,TCL集團人才培養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係統。不僅有“鷹”係列的培養計劃,同時還有導師輔導計劃、行動學習計劃。

“鷹”之係列工程包括4個層次,即“雄鷹工程”、“精鷹工程”、“飛鷹工程”和“雛鷹工程”,是TCL集團麵向高、中、初階員工推出的係統人才培養工程。“雄鷹工程”麵向高層管理者,著重培養集團和企業高管的國際化經營能力、戰略思維能力、管理產業及業務群能力和帶隊伍能力;“精鷹工程”麵向“品正、績優、高潛質”的中層管理者,著重培養“精鷹”的企業經營能力、管理決策能力和領導力;“飛鷹工程”麵向剛剛升任的基層經理人員,培養其管理能力、溝通技巧和團隊合作能力;“雛鷹工程”麵向新入職的大學生,進行職業化培訓,著重進行企業文化和工作技能培養,培養他們融入企業和社會的能力。

這個計劃形成了不同梯次的培養係統和機製。為了薪火相傳,打通各個梯次之間的界限,使人才快速成長,薄連明和許芳還商議設置了雄鷹輔導精鷹、精鷹輔導雛鷹的導師輔導製。以精鷹工程為例,學員每月進行一個模塊的學習,既從外部聘請專家,也有公司高管授課,董事長李東生也是導師之一。精鷹再為雛鷹提供各種職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輔導並支持雛鷹們在TCL成長。

帶有重塑企業文化使命的“鷹”係列培訓工程的引入,與集團各企業培訓部門基本技能方麵的培訓相得益彰,使TCL的人才培養和文化傳遞形成不斷滾動的完整鏈條。

而許芳帶領的人力資源管理團隊為建立和完善TCL人力資源係統,招聘及培養各層級的管理幹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TCL各級員工的受訓率在國內企業當中堪稱最高,對企業團隊素質的提升和企業國際競爭力的發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實,在進行國際化之前,李東生是深知TCL內部存在文化隱患的,但彼時的他更強調效率和速度——這也是中國企業能夠迅速崛起的關鍵所在——他也意識到進行國際化並購最大的挑戰就是文化差異,但他最初的想法更多是通過並購進行文化融合,今天看來,這更像緣木求魚。但由於TCL是並購主導的一方,必須強化自身的企業文化,才能真正有效整合。所以,在TCL所有團隊文化培訓中,海外員工也同國內員工一起參加。特別是當一起努力完成團隊項目後,一起聲嘶力竭地高喊“We Are TCL”的時候,無論是海外員工還是國內員工,都會感到無分彼此。

讓人感到幸運的是,2006年的TCL當機立斷,沒有在國際化並購的泥潭裏越陷越深,而且將文化重建作為自己站起來的第一步,這讓TCL開始有了重生的第一口氣。

超越“速度”的係統戰

速度與流程的取舍均衡,曾經是困擾所有創業型中國企業的共同難題。

在1998年,當時還沒有成為彩電行業老大的李東生,曾經這樣強調速度的重要性:“從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看,技術的更新速度、競爭策略和管理思想的創新速度越來越快,現在已經不是大魚吃小魚的時代,而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要麼是快的公司,要麼就是死的公司。”

事實上,從TCL成立到2004年海外並購之前,TCL一直處於快速發展時期。其首要追求的是速度,靠的是“效率、速度、成本控製”的優勢打造競爭力。

在這個思路的牽引下,TCL的“諸侯文化”也有了肥沃的生存土壤,隻要有業績,能快速殺出來,就可以不守規矩。正麵效果是極大地調動了“諸侯”們的積極性,TCL也培養了一批很有個性和開拓精神的主管,但帶來的負麵效果就是容易滋生以個人為中心的小團體運作,比較容易形成“小圈子”,個人在管理上過度追求放權和自由度,不願意接受監管,不習慣按規則辦事。

而李東生的領導風格進一步讓這種風氣得到蔓延。

李東生作為領導者,很長時間以來的做法是“胸懷第一,規矩第二”,這讓TCL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但隨之而來的自然是諸侯文化引發的種種是非。而當麵對國際化,他決定把胸懷變成規矩、變成製度,淡化人情和“人治”特色的時候,包括他本人在內的眾人立刻感覺到了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