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自稱林璁的少年確然不是尋常人家的孩子,他乃當朝皇帝梁璟次子梁承璁。建平二年吳楚交惡,適時吳國剛從內亂走出,國勢衰微,而楚國兵強馬壯,達鼎盛之勢,舉站實乃下策。有大臣諫言派一皇子去楚國,一來表明吳國求和的誠心,二來也向楚國適度示弱,表明誓不與之為敵的心意。吳王思量再三,此舉幾近於對楚稱臣,且質子之約自古有之,楚國撤兵勢在必然,確然可以最小的代價解除眼前的危局,隻是自己身為吳王竟要受此等恥辱,內心萬般的掙紮,可是想當初自己為奪王位手刃兄長時,便立誓既然奪了這王位就要向全天下證明,“吳王”他當之無愧,轉眼兩年剛過,難道就要亡國了嗎,他不甘心,他要保住自己雙手沾滿鮮血奪來的江山。
當時皇長子梁承翊十八歲,已立東宮,斷不能再去他國當質子的;次子梁承璁十三歲,天賦異稟,氣宇不凡,吳王甚愛之;三子梁承煜十歲,其母乃當今皇後,外祖父袁戚為天策將軍,當真是天之驕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四子五子尚在繈褓不能作為質子人選。且不說當年為助他登上王位,袁戚立下了汗馬功勞,現如今他又兵權在握,整個邊防全仰仗他一人,吳王不得不對他忌憚三分,承煜絕不能做為質子人選,算來算去,隻有承璁可當此任。於是建平二年一輛四架馬車緩緩由錢塘駛往洪都,十三歲少年梁承璁踏上了他漫漫的質子生活。車聲轆轆也碾不去車中人無限的落寞憂思,望著故國的一花一木,此去一別,不知他日還能否再見;母妃無聲的淚水,父王歉疚的眼神,讓他的心口如鉛石堵住般沉重。國家有難,即便父王不說,他也自會挺身而出,他不懼前路的凶險,隻是這許多的情感讓他黯然神傷。
楚王楊照嶺有帝王之才,知人善用,執掌楚地八年來,踐行改革,擴充軍力,野心勃勃。吳楚原本盟國,立約互不侵犯,然楚王覬覦吳地富饒,且恰逢其國力衰微,便欲興不義之師。可為避免此次交戰,吳王竟願行質子之禮,且楚國本就師出無名,如若一意孤行勢必遭天下人非議,楚王無法隻得暫時按兵不動。楚王雖精於帝王之道,卻算不得坦蕩磊落的君子,其生性多疑,精於謀算,寧負天下人,也不許天下人負他。沒有從吳地討來半分便宜,而是得了個質子,楚王自然要“好好”的對待吳王送給他的這份禮物。
初來楚地,梁承璁隻有十三歲,還是個半大的小夥子,雖然隱隱知道前路艱險,凶卜未測,但憑著一腔對故國的熱愛,大有為了百姓蒼生,將自身生死置之度外的凜然。所以,無論楚王對他如何百般刁難淩辱,隻是不卑不亢,淡然處之,有著這個年紀難得的沉穩,一時楚王竟也無奈他何。他這軟硬不吃的性情倒是引起了楚王子楊默謙的興趣,這個楚國準太子的名字取得極不符實,他的性格可是和“默”、“謙”二字相去甚遠。
梁承璁來到楚國的第二年見到了這個明亮張揚的少年,見他年紀比自己小兩三歲,一副睥睨天下舍我其誰的姿態,像極了來楚國前的自己,梁承璁喜歡這個喜則笑怒則罵、快意恩仇的少年。但少年可是來者不善,一副挑釁的姿態,大聲說道:“見到本王竟不行大禮,難道你們吳人都這麼不知禮數嗎?“
梁承璁聽罷莞爾一笑:”殿下此言差矣,我到了楚地,見楚人都不向本王行禮,以為這是貴國的禮數,自然也就入鄉隨俗了。“
楚王子一聽不怒反笑道:“果然巧言善辯,有點意思。“說完,圍著梁承璁上下打量幾番,見他一副泰然自若寵辱不驚的神態,不由得多了份欣賞。便朗聲道:“聽說你還是個天才少年,文學武功都很有造詣,本王倒想討教一二,可千萬不要是三腳貓的水準就被你們吳地視若天才了。”
梁承璁聽罷心想,他是來挑釁的,此時若推拒可就要被小看了去,不如就陪陪這個少年,便問道:“不知殿下有何見教?”
原來梁承璁自到楚國來,雖百般受辱,但是對待楚王宮人,無論貴賤都以禮待之,下人們見他待人溫厚,平時和他走得近,所謂潤物細無聲,梁承璁的博學和才情當真讓下人們景仰,於是就有傳言,說這吳國質子的確少年天才,無所不知。時日久了,這話就傳到了楊默謙的耳朵,這可是個爭強好勝的主,楚王宮竟然有人敢搶他楊默謙的風頭,一時動了怒氣,定要找梁承璁一較高下,他要讓大家知道,這楚王宮到底是誰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