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交戰(上)(1 / 2)

且說這信陽城現今已兵臨城下,雖信陽刺史率領士兵拚死守城,但敵我力量懸殊,朝廷若再無援軍,信陽危在旦夕。楚軍覬覦吳地時日已久,九年前就意欲吞並吳國,奈何他吳王竟肯屈膝行質子之禮,楚王楊照嶺雖吃了悶仗但並不灰心,仍在等待進攻時機。近期收到密報稱信陽守城主力被調去支援吳地北境,楚王頓感時機已到,派人查證所報非虛後,當即調遣了五萬大軍直逼信陽,其子楊默謙任總指揮,並派出了楚地最精良的幹將隨從,意欲誌在必得。信陽餘下邊防軍不足五千,城中府兵不過千人,吳刺史率領這不足六千的兵力拚死抵抗,所幸信陽向來為兵家重地,城門所建牢固異常,易守難攻,已守了整整一個多月,但楚軍每隔幾日就發動一次猛攻,守城士兵傷亡極其慘重,朝廷援軍杳無音信,餘下士兵近於絕望,信陽淪陷幾成定局。

木季二人休整一晚後,第二日天未亮即啟程,一路未曾停歇,行至明州信陽交界處便追上了文佑劉廣。這一路上到處可見信陽逃難來的百姓,四人向難民略一打聽,才了解到前方戰事十分危急,援軍再不趕到,信陽恐怕隨時都有可能被攻破。明州為錢塘到信陽的必經之路,援軍經過必有動靜,如此說來援軍仍未趕到,四人略一商量,此時最緊要的是拖住敵人為援軍爭取時間,為今之計要先趕到前方戰場見機行事,議畢四人四馬風馳電掣般駛去,揚起陣陣飛塵。這日下午便到了信陽城門口,此時楚軍正發起猛攻,吳軍已然不支,城門已被撞得叮咚作響,城牆上已經有幾個楚兵攻了上來,四處血腥撲鼻,橫屍遍野。季月木清風從未想過真正的戰場是如此的慘烈,一時竟呆在了原地。當看著一個個的士兵倒在了自己的腳下,熱血頓時傳遍了全身,已然顧不得緊張和害怕,相繼衝上了城樓,殺退衝上來的敵軍。

文佑和劉廣當年可都是跟著謝淵在戰場拚殺過的,雖然那時隻是個小侍衛,但也見識過謝淵運籌帷幄的風采,知道此時不能用蠻力,敵眾我寡,他們即便功夫再強,也抵不過楚軍的人海戰術。二人尋思著隻要能撐過今晚,援軍明早應該能趕得到,這一劫或許就躲了過去。他們尋到刺史,詢問當前剩下的兵力,刺史

見季月木清風已經衝在前麵殺敵,知他們是來協助抗敵,回說:“如今所剩兵力不足千人,已連續激戰了兩個時辰,眾將士精疲力竭,信陽恐不保矣。”說罷仰天長歎,無限的悲愴。

劉****言後答道:“大人,援軍最遲不過明日即到,眾將士已經苦苦撐了這些時日,在這關鍵的時刻,請大人無論如何要支撐下去。”

“援軍!五萬大軍駐紮在我信陽城外,援軍在哪裏?敵軍連續進攻一個多月,援軍又在哪裏?我們苦苦等了一個多月,等得六千士兵幾乎全部陣亡,可曾等到半個援兵?”刺史怒不可遏的詰問道。

劉廣無言以對,看著眼前遍地的屍體,他能理解這刺史的絕望和憤怒,隻得說道:“大人,您心裏即便有一萬個委屈,此刻也得忍著,信陽的百姓都還指著您呢,不瞞您說,我四人並非朝廷中人,是受人所托,前來協助援軍將領也就是當今二皇子梁承璁,我敢確定的告訴您援軍五日前就從錢塘出發,按照路程早則今晚遲則明早必能抵達,隻要我們能撐得住這一輪的攻擊,信陽就有希望了。”

這刺史名陳允中,前中書侍郎,因得罪權臣袁戚被貶到此處任職,上任以來勤政愛民,深受信陽百姓愛戴,敵軍來犯,如若不是他坐鎮指揮,信陽怕是早已淪落。這幾****已暗下決心,誓與信陽共存亡,但凡有一絲辦法能保住信陽,他也會拚死抓住。剛聽劉廣如此說來,自悔適才有些失態,但倔強的性格實不願意低頭,隻甕聲的說道:“無論援軍來與否,我陳某人都會拚盡全力守信陽到最後一刻。”

“刺史大人的忠義氣節,在下佩服,不過現在形勢岌岌可危,我們得采取些策略。”

“不知先生有何良策?”

“我們占著地利,‘人和’是否能占著,需要大人您來做工作,充分鼓動起餘下士兵的士氣;‘天時’方麵我們可以想辦法用,此時如若有雨勢必會增加敵軍的攻城難度,可惜晴空朗照,既然無雨我們就善用好這朗日,給攻城的楚軍們送些火,讓他們嚐嚐烈火當頭的滋味。大人,我們當下最緊要的是拖延時間,並不可硬碰硬。”

“先生多言極是,但是現在已有楚兵攻了上來,哪還有人力準備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