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1966年:造反與浩劫 (4)(1 / 3)

自“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在過去十多年裏主管全國經濟的中央及部委領導,除了總理周恩來之外,幾乎全部被打倒或靠邊站。其中,劉少奇被“永遠開除出黨”,1969年11月12日冤死於開封,鄧小平和陳雲被下放江西勞動,薄一波和穀牧成了“叛徒”、“三反分子”,賈拓夫(經委副主任、輕工業部部長)被迫害致死。1968年2月2日,周恩來在接見群眾代表時無奈地披露,國務院係統的42個單位中,還能開展工作的部長級幹部隻有90人,占總數280人的32%,其中第一把手(部長、主任)隻剩下3個人。胡鞍鋼在《中國政治經濟史論》中引用相關資料稱,到1968年9月,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黨政主要負責人有60多人被定性為“敵我矛盾”,中共八屆中央委員會成員190餘人中,有88人被指認為“叛徒”、“特務”和“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占總數的46%。因被鬥倒的人實在太多,以至於按照《黨章》的規定,已無法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全會。

由於造反派的全麵奪權,讓那套從上而下的計劃經濟指揮體係徹底癱瘓,大量幹部“靠邊站”,經濟管理和統計部門被砸爛,各地的年報遲遲不能報齊。在局麵最混亂的1967年和1968年,根本無法製訂全年度的全國經濟計劃,1968年也成為建國以來唯一沒有國民經濟計劃的一年。

宏觀經濟持續惡化的軌跡非常明顯。1967年,工農業總產值比上一年下降近10%,1968年又下降4.2%。主要的工農業產品產量,除了糧棉大體持平外,其餘都是連續兩年減產。國家的財政總收入,1967年同比減少25%,1968年又少了13.9%。如果以1953~1965年13年工農業總產值的平均實際增長速度7.9%計算,1967年和1968年的總產值應該達到5220億元,而實際上這兩年隻有4 119.8億元,也就是說,損失值約為1 100億元。

更具悲劇性的是,在工農業持續滑坡的同時,中國還試圖把自己與世界經濟徹底隔絕開來。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毛主席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偉大方針的勝利——歡呼我國成為一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社論。文章說:“中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為動員廣大群眾把暫時閑置的資金用於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自1950年至1958年,先後發行過6次國內公債,發行總額為38.4億元,加上應付利息9.8億元,還本付息總數計48.2億元,已在1968年底全部還完。在國家建設初期,特別是在抗美援朝期間,當時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政府曾向中國提供過一些援助借款,本息共14.06億新盧布。此項外債,中國一直堅持按期歸還,並已在1965年初提前全部還清。”

“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提法,一度讓很多國人引為驕傲。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是“舉國戰略”的又一次成功。

到1968年,隨著劉少奇等人被打倒已成定局,黨內政治鬥爭告一段落,各地該造的反都造完了,武鬥也得到了初步的製止。這時候,出現了兩個“人口”問題:一是數以百萬計的“靠邊”幹部該怎麼處置,總不能每天都開批鬥會,讓他們交代莫須有的罪行;二是數以千萬計的青年學生該怎麼處置,由於國民經濟空前蕭條,停產或半停產的工廠根本不可能招收新的工人,那些無書可讀的青年學生在城市裏成了一股到處泛濫的“失業洪水”,他們隨時準備去衝毀任何社會秩序,他們對後果的考慮就是“不計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