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1972年:最後的冰期 (1)(2 / 3)

盡管結果讓人很不愉快,不過,意大利人受到邀請這件事情,還是表明一些新的變化正在發生。

就在安東尼奧尼來拍片的半年多前,1971年9月13日,替代劉少奇成為黨的第二號人物的林彪乘飛機出逃,摔死在蒙古國境內,他的一批黨羽相繼被捕。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這意味著中國在時隔22年之後重新回到了國際大家庭。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鬆抵達北京訪問,當天下午毛澤東會見了他,一周後,《中美聯合公報》在上海發表,長期尖銳敵對的中美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北京,中日關係隨之冰解。

經過了五六年的大折騰,國民經濟陷入了長期低迷的狀態,商品供應極度貧乏,極左的江青、張春橋及王洪文等人隻會搞政治運動,實在不懂經濟,於是,被打倒的技術領導和中央幹部們又被召了回來。

在吉林鄉村當木匠的陳祖濤是在路邊被“撿”回來的。1971年的11月,他帶著村裏的大車去城裏的一家標準件廠拉廢料,路上偶遇一位老同事,這才被重新“發現”。幾個月後,陳祖濤重新回到了二汽,他回憶說:“我不是發誓不再搞汽車工業了嗎?但是回到二汽一看,都是熟人呀,熟悉的環境呀,我的心又軟了,就接著幹上了。”

陳祖濤看到的是一個讓人傷心的汽車廠,自“文革”爆發以後,二汽就被武漢軍區接管,這裏日日在上演勞民傷財的荒唐劇。

為了響應“工業學大慶”的號召,軍管小組提出要發揚“幹打壘精神”。原本用紅磚建成的廠房被認為是“資本家的工廠”,於是全部扒掉,換成“幹打壘”的牆體,這一建就是60萬平方米。這種廠房用材粗糙,質量低下,根本不適合當製造汽車的車間,可是誰也不敢提出異議,這種“幹打壘”做法還被當成經驗在全國進行了推廣交流。

1973年,陳祖濤代表二汽去北京開質量問題座談會,談及“幹打壘”車間,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問:“祖濤,你看該怎麼辦?”陳祖濤脫口而出:“唯一的辦法就是推倒重來。”在場的人均大驚失色,陳祖濤心想,我反正是劫後餘生,大不了再回去當木匠。李先念沉吟良久,然後說:“有的可以留做倉庫,有的可以推倒重建。”這件事很快被已經升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知道,他在一次會議上說:“二汽有人把‘幹打壘’拆了,重新搞了一套廠房,這是對文化大革命的否定。”陳祖濤頓時又大難臨頭,好在李先念暗中力保,他才沒有被上綱上線地批鬥。

軍管人員除了用“幹打壘”建汽車車間之外,在生產經營上更是蠻幹瞎幹。搞產品設計的時候,他們提出要依靠工人階級製造“政治車”,實行“三不要”,即不要工程師、不要大學生、不要個人簽名,理由是不能依靠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設計者簽名是為了個人樹碑立傳。在製定生產任務的時候,他們更是不講流程,一味地強調速度和產量,高喊“就是用牙啃,也要把車啃出來,這是死命令”。

就這樣,一輛輛沒有工程師參與設計、“用牙硬啃出來”的汽車被生產出來,其質量的糟糕是可以想見的。二汽的車幾乎出廠沒多久就發生毛病,而且屢修屢壞,群眾編出順口溜嘲笑說:“遠看搖頭擺尾,近看齜牙咧嘴,停下來漏油漏水。”陳祖濤回廠後,才逐漸恢複了產品試驗、檢驗等規章製度。

1973年2月,在江西鷹潭下放勞動的鄧小平接到了回京的通知,3月,他被恢複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4個月後,陳雲也從江西石油化工機械廠被調回北京。他們協助重病在身的周恩來重振國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