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1972年:最後的冰期 (1)(3 / 3)

鄧小平、陳雲複出後,最重要的一個經濟決策是,重啟“吃穿用計劃”,主持了新中國的第二次大規模設備引進。

在“備戰備荒”的經濟戰略走到了盡頭之後,如何讓老百姓吃飽飯、穿暖衣,成了很迫切的問題。

作家張賢亮很苦澀地回憶說:“那時候,每兩個月才分配給我們每人一市兩食油,請讀者設想一下如果你是單身一人,用什麼器皿來盛這比一口口水還少的食油,還要在60天中每天炒菜都能倒一點出來?我保證你想象不出,但具有大智慧的我,很快就找到了最好的竅門:用眼藥水瓶子!這樣,每頓飯我都能滴出一滴。”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人們為能夠穿上一件新衣服而愁白了頭,當時有很多流行語描述這種景象,譬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老大穿新的,老二穿舊的,老三穿補的”。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敬一丹在《我管布票的日子》一文中回憶:“在種種票證中,情有獨鍾的是布票,每年發一次,一發下來一大張一大張的,花花綠綠的,像郵票一樣有小孔,能撕開。有10尺一張的,5尺一張的,還有1寸的。數這些布票時,眼睛、手、心都是在享受。那時我也算是正值妙齡,可經常穿著爸爸穿舊的、肥大的、四個兜的藍布製服。弟弟從出生總是穿姐姐、哥哥穿小的衣服,衣服上總是這一個窟窿,那一個三角口。媽媽曾用我和姐姐小時的兩件舊紅格子外套,改做了四件棉坎肩,四個兒女一人一件,最小的那件是用28塊布角拚成的。”

當時,中國紡織工業的原料是以棉花為原料的天然纖維,而棉花產量長期徘徊在年產4 000萬擔的水平上,1971年的棉花產量為4 300萬擔,比上一年還減產了7.6%。紡織部曾經主持開發化學纖維,但是合成纖維的技術問題始終解決不了,用滌綸布製成的衣褲被稱為“的確良”,盡管這種麵料很不透氣,但是看上去挺刮滑爽,耐穿易幹,在當時幾乎一衣難求。

1972年1月,國家計委向國務院遞交《關於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其中擬從法國和日本進口四套化纖裝置,約需2.7億美元,進口後每年可生產合成纖維24萬噸,可織布40億尺。報告特別拿“的確良”來計算,“其中‘的確良’(滌綸)的產量總數將達到19億尺,城鄉人民對‘的確良’的需要,將進一步得到更好的供應”。這個報告很快被批複同意,四套化纖設備被選定在上海的金山衛、遼寧的遼陽、天津的北大港和四川的長壽縣。這是繼50年代初的蘇援“156工程”後,中國又一次向國外采購巨額的技術設備,西方國家聞風而動,法國總統蓬皮杜為了價格問題還親自出麵與中國方麵溝通。

到1973年1月,國家計委再遞交《關於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提出動用外彙43億美元,集中進口一批成套設備和單機設備。這個方案的用彙總額(包括利息)後來增加到51.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14億元。在1972年,全國的基本建設總投資不過412億元,引進計劃就占去了一半多,可見當時的決心之大。

這個報告在後來的4年內得到了落實,共引進26個成套設備項目,其中化纖4套,石化3套,大化肥13套,烷基苯1套,大型電站3套,鋼鐵2套。在鄧小平的親自督辦下,所有項目的平均建設工期為3年8個月——而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受政治運動的幹擾,大型項目的平均建設工期為11年。北方曾流傳一個順口溜,描述的是天津拖拉機廠的建設:“天拖天拖天天拖,大姑娘拖成了老太婆,八年打敗了小日本,十年建不成個天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