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來台灣,很值得的兩件事便是遇到蔡誌忠和黃春明了。
黃春明寫過很多小說,是我喜歡的作家。因為他沒有一般台灣人那麼纏腳布般的文字描寫,從他的書可以看到一份真。
真,在作家來講,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黃春明避開吵鬧的台北,住在他出生的宜蘭。至今還是拒絕買一輛汽車,騎著一輛史古托四處遊蕩。
已是六十歲的人了,笑起來像一個小孩子那麼單純。
我們一見如故,愛死這個風趣的長者。
他現在做的是很有意義的事,和老人一起重新創造人生。
宜蘭鄉下,年輕人都到台北去謀生,剩下一群老人。
“我們隻在養老,隻在等死。”老人家異口同聲地說。
黃春明說:“你們一定有自己的技能,隻是不肯去發揮!”
老人不同意。
黃春明說:“從前搭屋子不是你幫我我幫你的嗎?”
老人點頭。
從此,大家搭起茅屋來。
這種失去的藝術,讀建築係的大學生和教授大感興趣。派一大堆人來實地學習捆綁茅草的方法,已分福建式、客家式、台灣本土式和山地民族式等等,學個不完。
“你看,大學生都讓你們教,還說人生沒意義?”黃春明指出。
老人帶淚微笑。
黃春明對吃更有研究。我們一談起台灣菜,沒完沒了。在餐廳吃東西,提起別的小食,他即刻闖到路邊攤檔買一份給我,可愛得緊。
望著他騎史古托的背影,想起朱自清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