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森這位老友也免不了中年的發福,整個人大了一號。
“在好萊塢的確不同,是有分量的了。”我們三人打趣。
吳宇森一身深藍。是他喜歡的顏色,藍到近於黑才過癮。他毫不介意我們的笑謔。
“你現在美國拍戲,到底一部片可以拿多少錢嘛?”三人大逼供。
吳宇森笑而不答。
我們說:“一個做到五百萬美金的電影人,真正進入口袋的有多少呢?”
吳宇森屈指:“先經理人公司扣一些,律師扣一些,工會扣一些,政府扣一大牛的稅。你們說剩下多少,自己算。”
“工作壓力大嗎?”
“好萊塢有個叫現場監製的職位。他把預算和導演商量好了之後,導演一定要按照它去拍。一場戲中超出了一天,他有權力叫導演走開一邊,自己來拍或者叫別的導演來拍,在下一場戲省一天。總之以錢為主。所以你們常看到水準參差不齊的電影,就是預算超出的結果。但是這要看導演本身有沒有料,能說服電影公司的話,預算超出他們還是照給。所以片子愈拍愈好,愈好就愈有地位。”
“剪接的權力呢?”我們追問。
“屬於電影公司。”吳宇森說:“如果被尊重的導演拍出來的東西還是過長,公司會向他建議剪這個剪那個。要是小角色的話,剪了才告訴你。”
“怎麼由小角色變成大人物呢?”我們最想知道。
“好萊塢是個很愛才的地方。一部一部地證明是賣座的,就能立足。”他解釋,“沒有其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