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衝破男權藩籬的勇者(1 / 3)

——解讀《庭院裏的女人》

現當代文學研究

作者:歐陽東峰

女性題材影片《庭院裏的女人》(PavilionofWomen)改編自美國女作家賽珍珠1946年創作的《群芳亭》,值得一提的是,賽珍珠於1938年憑借中國農民題材的史詩般小說——《大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時聲名遠播。《庭院裏的女人》於2001年由美國環球電影公司全球發行,香港新浪潮電影導演嚴浩執導,著名演員羅燕改編、製片並主演,這是第一部由華人擔任獨立製片人的美國電影,意義非凡。故事以1938年日軍侵華為時代背景,以江南望族吳府的吳太太與傳教士安德魯的情感為線索,講述了一段奇特的感情遭遇,在風雨飄搖的年代,這份亂世愛情也遭受了嚴峻的考驗。影片風格細膩溫婉,雋永深邃,像一幅江南水鄉的水墨畫,影片塑造的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女性人物更是深深地打動了觀眾,吳太太也由被藩蘺隔絕到衝破重重阻撓,成為追求獨立意識的化身。

一、寂寞梧桐鎖深秋

——封建女性倫理的產物

影片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當時戰火紛飛、時局動蕩,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上都處在中西碰撞、新舊較量的過程中,新事物新思想的引進給困守的人們以啟蒙和鼓舞,特別給幾千年封建禮教壓製下的中國女性帶來了精神解藥,但拯救的過程卻困難重重。

在《庭院裏的女人》裏有兩個主要的女性形象,一個是吳太太,一個是吳太太為老爺買的小妾秋明。女主角吳太太作為傳統封建家庭的管理者,保持著體麵尊貴、知書達理、光鮮能幹的女性形象,在男權話語的統治下,她嚴格遵守溫良恭儉讓,堅持賢德貞潔,以至抹殺了自我個性,淪為男性的附庸,這樣的形象與中國長期男尊女卑的性別倫理思想和經濟狀態、社會現實息息相關。性別倫理是我國封建傳統倫理體係的重要部分,女性倫理主要指儒家的道德規範和個人的文化心理,可謂貞烈並舉,上升到了人格尊嚴的高度,在《二程遺書》(卷二十二下))中就有程頤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案例【1】。

中國的性別倫理源於原始農耕經濟、宗法血緣的根基,家庭的穩定性和繼承性成為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先決條件,由此而形成的男尊女卑的兩性倫理就是合理中的不合理,是用女性的代價換來的兩性生存的合理【2】。在舊中國,女性成為依賴男性而存在的“第二性”,受到社會的歧視和男貴女賤的不平等待遇。女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隻能在家中相夫教子,圈子十分狹窄,因此,女性的倫理是男性要求的倫理,是建立在父製霸權基礎上的行為規範。封建倫理綱常要求“三從四德”,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此外,還必須奉守“不教有三,無後為大”的生育觀和從一而終的貞節觀。這種畸形的集體無意識使女性在渾沌中依附男性,缺乏真正的反抗,女人的“貢獻”就是維護父權製家庭的穩定,女人的角色與男人緊緊相連——妻子、母親、媳婦,這些角色賦予的內容就是伺候公婆,照顧丈夫,養育孩子,操持家事,待韶華漸遠,女人的青春和夢想不複存在,隻能徒留殘夢空悲歎。

吳太太就是這眾多悲劇女性中的一個,她是被封建男權禁錮的女性,沒有自由,沒有本真,隻有冷冰冰的教條與隔離,在吳太太的身上,可以看到無情的傳統倫理觀念的烙印,但同時也更能體會到她對這烙印的痛恨與厭惡,正因為這樣,在看似波瀾不驚的表麵下暗藏著她內心備受壓抑、渴望解脫的另一麵,於是她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由傳統的殉葬品變成封建禮教的背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