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劉秉忠詩歌多元繼承的創作理念(1 / 2)

文藝理論研究

作者:燕豔

劉秉忠詩歌多元繼承的創作理念在他論詩時已多有表現,如他的《為大覺中言詩四首》,這一組詩共四首,恰是從這四個方麵學習前人詩歌創作的優秀傳統,即兼宗李杜之優長的創作理念、融合陶詩自然而然的創作理念、學習蘇黃清新雅致的創作理念以及吸取遺山酣暢顯達的表現方式。

兼宗李杜是劉秉忠繼承唐詩的一大特點。李白、杜甫被譽為唐代詩人中的“雙子星座”,一為清新飄逸,一為沉鬱頓挫,成為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兩大宗師,對後世影響深遠。

劉秉忠充分地評價了李白、杜甫之詩,不但讚揚二者的優長,也注意學習李杜二人不同的作詩風格,而且他認為詩歌創作應承襲前人創作方麵的技巧和長處,於是在他的《再錄杜詩》(其二)中有:“詩律嚴軍律,縱橫出沒齊。包荒一天大,望嶽眾山低。句驟無淹韻,才閑盡著題。數篇真可老,白壁滿幽棲。”詩中不但指出杜詩嚴於軍律的創作態度,同時還列舉到了杜甫的山水詩代表作《望嶽》的結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可見對杜詩的推崇。

劉秉忠認為還應學習杜詩抒發的真情實感,詩人隻有將自己親身體會的情感真實地表現出來才可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從此達到作詩的目的。因而,劉秉忠在他的懷人詩《寄友弟》結尾處寫道:“願將杜老真誠語,寄謝悠悠世上兒”。但劉秉忠並未將杜詩所有的精華都移植到自己的詩中。杜甫的《春望》是其五律的代表作,更是杜甫體現現實主義思想的典型詩作。詩中杜甫憂國憂民,為國“白頭搔更短”的士大夫的責任感溢於言表。同為《春望》一題,劉秉忠則表現的“輕描淡寫”,“蒙蒙小雨浥芳塵,一片花光眼底新。山色隔煙無忽有,故教凝佇倚樓人”。此詩一掃杜詩沉重的感覺,刻畫了春日思婦倚樓久立的凝思。可見,在“春望”這一傳統題材基礎上劉秉忠學杜又不泥杜,在老杜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劉秉忠早年先是在政府中任下級官吏,後棄官投到全真教門下當道士,號為藏春散人。1238年,住持邢州天寧寺的虛照禪師,聞聽劉秉忠行高節苦,特意派遣弟子顏仲複說服,將其收為自己的門徒,劉秉忠此後遁入空門,法名子聰。正是這次居山歸隱,遠離世事的修煉使得劉秉忠對隱居的生活很熟悉,對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這樣的隱士更是推崇備至。因為推崇“羲皇上人”的悠然自得,因而他的詩也有淡泊自然的詩風。如《溪山晚興》一詩:“楚山臨水邊幽情,無意成詩詩自成。秋雨滴殘秋草暗,晚雲收盡晚風清。漁舟散去橫暮靄,樵擔歸來踏月明。是樹有枝堪駕足,南飛鳥鵲莫多驚。”這首詩意境清幽,把雨後的景色與漁樵的歸來融為一體。潺潺流水易使人產生“幽情”,麵對此情此景,詩人本無意作詩而眼前的這幅風景畫本身就是一首好詩。再美的景色沒有人就失去了生氣,雲收風清漁舟散,月下樵夫擔柴歸給清冷的環境加入情趣。景物的選取與清幽的意境恰與陶詩有契合之處。

作為一位性格耿介,不入俗流的“散人”,劉秉忠認為“江山如舊年年換,誰把功名入笑談”,不可“有一毫榮利之念動於心”,曾發出“人生有限,世事寧有極耶?”的感歎。他仰慕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與陶氏的心境有許多契合之處。同時,劉秉忠又是一位熱愛田園生活的人,他的詩風除“蕭散閑淡”之外,還更多的是自然率真,充滿了生活情趣。他在《晴望》一詩中寫道:“樓頭凝眺倚晴暉,山勢長林水附堤。燕子雙雙銜不遍,鳳凰城裏落花泥。”詩人為我們描摹了一幅農家山水畫。畫中有樓、山、林、水、堤、燕子、落花等十多種景物,字裏行間充滿了農家氣息和生活情趣,這種表現形式可以說是對陶詩自然而然的表現方式的繼承和發展。

劉秉忠認為,生活中人人要有淡泊、平和的心態,在為人做官時也是同樣的道理。《為大覺中言詩四首》其一即是對此加以說明:“水平忽有驚人浪,蓋是因風擊起來。造語若能知此意,不須特地騁奇才。”這首詩表現了劉秉忠自然為詩的觀點,恰與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認為一切事,包括人的被重用,都是事出有因的,不必要刻意渲染。而劉秉忠一直學習陶詩中淡泊的心態,才使他在朝野中不計名利,淡泊心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