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理論研究
作者:趙德生
滿族民歌是我國音樂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是我國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滿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析、研究滿族民歌的審美特征,可以從美學品位的高度與美學意蘊的深度上準確地把握其本體美學特征,這對於滿族民歌的繁榮與發展,乃至對於我國民歌與滿族音樂的繁榮與發展,都具有理論思考與實踐參考的雙重價值。具體而言,滿族民歌的審美特征,可以分解為以下三大層麵予以解讀。
第一,民族性。滿族民歌,顧名思義,是滿族的族屬民歌,因此民族性便自然成為它的藝術基因,也自然成為它根本的審美特征之一。
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民族的任何藝術,都以民族性為生命與靈魂。對於這一點,古今中外的許多文藝家早已達成共識,並以大量藝術事實為依據,提出許多精辟的論述。俄羅斯作家赫爾岑說:“詩人和藝術家在他們的真正的作品中總是充滿民族性的。”我國的哲學家艾思奇也說:“沒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東西,在世界上是站不住腳的”。
所謂“民族性”,是“指作家、藝術家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表現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藝作品具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是一個民族的文學藝術成熟的標誌之一”。滿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以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為主體,融合其他各族而成。其族源可追溯至肅慎、挹婁、勿吉、女真。現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北京等省市。其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係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並曾有民族文字。以農業為主,兼事捕魚、牧畜、養殖業等,信奉薩滿教。
滿族民歌的民族性,就充分體現出滿族的民族生活、民族精神、民族風貌、民族習俗等特色。滿族民歌滿語稱作“倒喇”,歌詞題材十分廣泛,曲調旋律高亢嘹亮、粗獷熱烈、開朗活潑,節奏自由,有時又與舞蹈緊密結合,形成“歌舞”,滿語稱作“莽式空齊”(“莽式”為舞蹈;“空齊”為歌)。
由此可見,滿族民歌的民族性審美特征,是十分明顯、不容置疑的,這也是滿族民歌的亮點與精髓、生命與靈魂。
第二,民間性。民歌,顧名思義,是民間歌曲。因此,滿族民歌便是滿族的民間歌曲,其民間性便自然成為滿族民歌審美特征的題中應有之義。
滿族民歌的民間性審美特征,主要表現在歌詞的通俗性、淺顯性、平民性與曲譜的親和性、間接性等各個方麵,總體上凸顯出“草根文化”的特質。例如滿族的山歌《巴音波羅》《靠山調》《爬山調》等,都是普通百姓即興編排,讚美秀麗山川的民歌,其語言通俗淺顯,易聽、易懂、易唱、易記,其曲調熱烈奔放,有時還使歌聲與鞭聲交融,更增加了勞動氣息與民間韻味。又如漁獵歌《跪南海》,表現出滿族先民在圖門江口至海參威一帶的漁獵生活,歌曲采用“勞動號子”的形式,與普通百姓的勞動生活密切相關,其粗獷、強悍、有力的旋律,極富民間特質,至今仍流傳於吉林省琿春一帶滿族群眾中間。再如許多小曲小唱,更充分表現出民間性的審美特征,《搖籃曲》《戒煙歌》《戒酒歌》《再也不叫尼堪姿》等,都與平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搖籃曲》中那“悠悠喳,巴布喳”的歌聲,在滿族民間世代相傳,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另有許多民歌,又與滿族的民間習俗禮儀密切相關,例如《上壽歌》《上梁歌》《神歌》《阿察布密》(婚禮交拜時所唱)。還有許多滿族兒歌,與兒童的各種遊戲相配套,例如《溜響鞭》《跑馬城》《跳皮筋》《卡花棍》《卡羊角》《打冰尜》《踢毽》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至今仍在滿族兒童中傳唱。
滿族民歌的民間性,還充分保留了滿族民歌的“原生態”性,尤其是大量的滿族民歌的滿族語言與滿族音樂語彙,更能體現這一特點。滿族從其先民至今,千百年來一直擁有自己的民族語言。用這些民族語言演唱的滿族民歌,更成為極其珍貴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與保護,也亟待開發與利用。這方麵要做的工作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