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研究
作者:徐紅豔
托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國優秀的現實主義小說家,他塑造了眾多悲劇人物,這些悲劇人物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的悲慘命運是最為震撼人心的。那麼導致苔絲悲劇人生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第一,內在根源:性格弱點決定苔絲的悲劇人生。性格的矛盾是造成苔絲痛苦和不幸的重要因素。一方麵,苔絲是勇敢的,她敢於大膽反抗社會的不公,追求個人的幸福;但是,另一方麵,她仍然無法完全掙脫傳統道德的羈絆。她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社會暴力、世俗偏見、陳腐習俗的受害者,但仍然還“把自己看作是罪惡的化身,侵犯了清白的領地”,用“一堆使自己無故害怕的道德精靈”來恐嚇自己。當她用傳統的貞操觀來反觀自己時,她比其他人更無法原諒自己,更不能抹掉自己“恥辱”的烙印。這種雙重性格的特征在她處理與克萊的關係方麵表現得尤為明顯。與克萊的相戀讓她感到幸福,可同時更多的是內疚,她一方麵肯定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另一方麵卻認為自己是不清白的、有罪的,理應接受懲罰。所以,她毫無怨言,默默忍受命運加在身上的不公平。這勢必讓她的心靈受到難以承受的煎熬,靈魂深處要經曆苦苦的掙紮。雖然,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對她的不幸遭遇大都遺忘了,但是她自己卻念念不忘。她遠離親人和故鄉,為的就是卸掉背在自己身上的沉重包袱,希望開始新的生活。和克萊相愛讓她看到了生活美好的一麵,看到了前途的光明和希望。然而她卻不能卸下精神的鎖鏈,在感受愛情的同時,她內心中充斥更多的,卻是羞恥和不安,始終不能趕走心魔。這令她惶惶不可終日,甚至她被克萊拋棄,也覺得是自己的罪過,甚至跪下願作克萊的奴隸。認為這一切都是上帝對她所犯罪惡的鞭撻。苔絲性格中美好的東西被毀滅了,其幕後推手雖然是傳統道德禁錮下的整個社會,但悲劇的形成又同苔絲性格的內在矛盾不可分割,這使苔絲的悲劇更加深沉、濃重,從而更加發人深省。
第二,外在根源:特定環境中的思想、道德、宗教的力量。托馬斯·哈代在多塞特郡的鄉村出生,宿命論在落後的鄉村裏大行其道。這種宿命論的觀念在哈代幼年時期就深深地烙在他的腦海中,對哈代的創作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在哈代的思想裏認為有一種強大的力量,“他掌握著我們的命運”。這種神秘的力量掌控著萬事萬物。因此,當他作品中的人物遭遇災難時,他隻能對不公平的命運發出無可奈何的歎息。哈代認為是命運的不公造成了苔絲之死,是上帝的有意捉弄,才使一個單純、善良的女人命運多舛。正如哈代在其他作品中所描述的一樣,主人公在幸福即將到來的時候,不幸就像魔鬼一樣突然降臨。苔絲的悲劇的發生也是因為一連串看似偶然的不幸事件一環緊扣一環造成的。首先是德伯家由於丟失了賴以生存的老馬,因而使苔絲為了生存而去遠親家工作;苔絲本來自尊、自重,潔身自好,對不懷好意的亞雷時時防備,卻因被騙失身,造成了自身不可逆轉的悲劇命運;在婚前苔絲決定向克萊坦白自己的一切,卻因為把信塞到了地毯下,導致在新婚之際被拋棄;在生存遭遇到危機時,原本計劃向丈夫家人求助,卻在偶爾聽到兄弟的對話後,打消了原有的念頭;一直堅強獨立的苔絲在失去存身之處,一家人生活麵臨困境時,又被迫聽命於亞雷任其擺布;最後在克萊終於回心轉意時,自己卻無力回天,挽回屬於自己的幸福,絕望無助的苔絲憤而殺人,導致了自己的最後毀滅。苔絲的一生極具戲劇性,似乎在她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因為偶然的因素在作祟,將她一點點推往萬丈深淵。繁重艱辛的勞作和窘迫的生活沒有讓苔絲倒下,感情和精神上的遭遇卻給予了她毀滅性的打擊。苔絲對命運的不公有過抗爭,但卻次次被現實打敗。在小說中哈代暗示了造成苔絲的悲劇的原因,或許正是上帝對她祖先所犯罪行的懲罰,苔絲最終被悲慘處死則是眾神終結了對這個可憐少女的愚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