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經緯
作者:餘俊
《孟薑女》《梁祝》《牛郎織女》《白蛇傳》並列為我國四大愛情民間傳說故事。千餘年來,孟薑女的故事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同地域的演變,有了今日的多種說法:有說孟薑女是純屬虛構、捏造的一個故事人物;有說孟薑女是發生在齊國的故事,“薑”是其姓,“孟”是大女兒之意,孟薑女者,薑氏之長女也;有說孟薑女是一棵長在孟、薑兩家的葫蘆藤上而長出的一個大葫蘆,用刀切開,一個女嬰端坐其中,孟薑兩家合養,並起名“孟薑女”;而流傳最多的是秦始皇時,勞役繁重,三丁抽一,五丁抽二,青年男女範杞良、孟薑女新婚三天,新郎被迫去修築長城,因饑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腳下。孟薑女身背寒衣,曆盡艱辛,萬裏尋夫來到長城邊上,得到的卻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她痛哭長城腳下,三天三夜不止,天地為之感動,長城崩裂,露出丈夫範杞良的骨骸,最後孟薑女絕望之中投海而死。
歌曲《孟薑女》的誕生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王誌信老師,在20世紀80年代與詞作家劉麟一起赴全國各地采風,足跡踏遍大江南北,深入民間,整理收集大量的音樂素材,通過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入挖掘,根據時代音樂的發展,融入自己的藝術想象和創新發展,而創作一大批優秀的藝術歌曲:《孟薑女》《昭君出塞》《木蘭從軍》《蘭花花》等代表作品。這些作品都是以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曆史人物為題材,通過對故事的敘述、人物的描繪塑造、對民間音樂文化的收集整理,結合戲曲、曲藝的創作手法,結合音符長短、強弱的節奏變化等多種藝術手法,表達對英雄的讚頌,對封建世俗的批判,對某一曆史時期的評價,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以及對幸福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的作品不僅繼承了傳統的民族藝術特色,而且加入了新時代的音樂元素,從而推動我國音樂年輪的疾速前進。《孟薑女》就是作者這一時期創作改編的優秀聲樂作品代表作。
《孟薑女》是王誌信根據民間傳說和曆史故事的結合,將民間小調《孟薑女》進行改編,作者將歌曲原來的“十二體”重新剪裁,改為“四季體”,這是作者以四季的變化來展示故事情節,步步深化,在感情上層層推進的形式手法。
全曲共分四段,主要以慢板的速度來演唱,樂曲的調性為:G—F—bB
前奏:慢板速度,旋律舒展、平靜,仿佛是平靜的鄉間,百姓都和往常一樣,忙碌著一天的農活、家務,作者在此給了一個全景的展現。緊接著鏡頭逐漸由全景彙聚到一點——孟薑女的家。
第一段:“正月個裏來是新春,家家戶戶喜盈盈。人家夫妻團圓聚,孟薑女的丈夫去造長城。”這一部分作者基本上沿用了原版民間小調的《孟薑女》的結構形式與歌詞。全曲采用四句式結構,以作曲家的提示標注“稍慢、委婉、哀怨地”情緒來演唱。樂曲一開始速度稍慢,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用說話的語氣講述著孟薑女的故事,而歌詞中“家家戶戶喜盈盈”與“孟薑女的丈夫去造長城”形成鮮明的對比,演唱時在情緒上要注意表達出孟薑女心中的悲傷、怨恨。由此介紹故事的起因。
間奏:跳音的出現,把人們的情緒從喜慶的新年氣氛轉瞬間帶到了夏夜。
第二段:“夏夜裏銀河飛流星,那是牛郎會織女點燃的紅燈籠。孟薑女望長空淚眼霧朦朦,我與杞良哥何日能重逢?”這一段比第一段有了進一步的延伸發展,句式結構與第一部分大同小異,而在節奏上就變得更舒緩,個別音符上添加了“依音”,使得樂曲變得更有味道,也更形象地表達孟薑女對丈夫深深的思戀,特別是“何日能重逢”的“逢”字,作曲家特意多加了兩小節,這樣一字多音的作曲方法引用了戲曲中的拖腔,進一步深化主題,演唱時要稍帶哭腔,以表現孟薑女盼望杞良哥早日歸來的真摯情感。
間奏:這部分作曲家多用十六分音符的緊密排列,顯示了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日子一天天過去卻不見丈夫歸來,此時孟薑女的情緒已經有些焦慮、擔憂、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