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嗓音訓練的基本原則(1 / 2)

藝術經緯

作者:郭雲楠

嗓音是一種天賦。最基本的嗓音就是嬰兒誕生後用肺和喉頭發出的聲音。雖然嗓音功能本身是每個人生來固有的,但是唱得動聽的能力卻主要是訓練培養的結果。換言之,歌唱是通過用特殊方式來訓練嗓音功能而學到的,是由天生的音樂能力扶持的,這種能力支配著嗓音的功能,把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而明智地使用著。在我們今日的概念中,歌唱藝術指的是用嗓音來表達美,它強調演唱者對美學原理的應用、音樂技能和音樂趣味的高度發展。

嗓音功能和歌唱能力確實是上天賜予的,但是歌唱藝術家卻不是生就的,他們是造就的。對於他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包括健康、智力、教育、音樂常識、聲樂技巧、曲目、咬字和語言的研究、掌握鍵盤、受過良好訓練的聽覺、識譜能力、表演訓練和舞台實踐。要成為一個專業歌唱家,這些是必不可少的,甚至還需要更多些。

第一,歌唱的藝術性與科學性。就其創造性而言,歌唱可以被視為一門藝術。按照這樣的看法,歌唱的價值在於產生具有想象力和藝術趣味的表現形式,這樣做純然是為了愉快享受。既然歌唱者和聽眾都參與表演的最終成果並對它有所提供,所以歌唱也是一種交流的手段。一首歌曲的美學感染力可以被認為是演唱者的技能和聽眾的反應的結果。這是恰當的。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高超的表演會鼓舞振奮有欣賞力和接受力的聽眾;從另一方麵來說,有強烈要求的熱情聽眾也會促使演奏家在藝術上作更大的努力。這樣相互向對方提出高的要求,使雙方都能樂在其中。

然而,從歌唱教學的觀點來看,歌唱可以被視為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門科學。因此教師既要創造性,又要有分析地處理問題。作為一門藝術,歌唱像人類一樣地古老,歌唱是為了自我表現,釋放被抑製的感情,交流感觸很深的情緒而作的對靈魂的情不自禁的探索。但是,作為一門科學,歌唱仍在繈褓中,因為,要描述和分析所觀察到的歌唱情況,從構成這些情況的原因到它們的效果,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進一步探究。

大體上可以這樣說,藝術是為藝術本身而創作,和創作出的客體的實際效用沒有關係;而科學則相反,是比較實用而且易於說明的。科學試圖分析藝術成果而不侵犯藝術的本質之美和藝術效果。科學是知識,知識是通過在調查研究的範圍內加以分析得出結論而獲得的;在調查研究中我們主要涉及資料的觀察、鑒別、分類,然後製定支配這些資料的可檢驗的規律。換言之,從基本上來說,科學指導我們去理解,而藝術告訴我們去做。

在科學中,我們構成邏輯思考的體係,通過這樣的思考,把我們的觀察和經驗與前人製定的理淪聯係起來,同時也把它們歸類於某些標準化的衡量準則,這樣,我們的形形色色的觀察和經驗就可以被闡明。這是一個比較、評價的過程,它是可以傳給其他人的。因此科學是精確、客觀的,也是可以分析的。另一方麵說來,藝術更多地涉及表現的完成結果,哪怕成果是主觀的,是含混不清、虛幻渺茫的,有時是難以確切說明的。

當然,教師是先行者,他關心的是科學性的解釋、描述和分析、定義和示範。因此,總的說來,教學語言必須是科學的,因為它關係到如何唱,為什麼這樣唱;也關係到正確的應用和有效的成果、可衡量的成就。它要使學生不用猜測,它不能造成毫無計劃的程序,它要能夠說明規律和原理,它還要顧及學生的反應。

第二,歌唱的獨特性。所有的藝術表現都有一個特點,即它們在本質上是獨一無二的。這一點對於歌唱更是千真萬確。最高級的藝術是富於個性的,而不是一塊模板澆鑄出來的。我們的思想感情各人不同。世上沒有兩個人是一模一樣的。不錯,還可以這樣說,自然界中沒有任何兩件東西是完全相同的,任何兩根青草、兩片樹葉、兩片雪花、兩粒砂土、兩塊岩石都不會有一式一樣的形式或模式。

盡管人們在初生時看上去是相似的,但他們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發展會加強個人的差異。大自然顯然厭惡刻板雷同,成長著的東西在它們的發展過程中總是傾向於更為獨特,而不是更為相似。因此,個人總是可以憑他們的生理特征和智力特點被辨認出來的,無論這特征在於指印、容貌、思想感情的變化、日常正規舉止的類型以及嗓音音質和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