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經緯
作者:徐瀅珺
琵琶的曆史悠久,唐朝時期發展到了藝術的頂峰,在長期的封建統治下,琵琶的傳承處於自生自滅狀態,直到近現代,無論在音色、音域、音量、技法等演奏方麵,還是在教學手段、傳承方式等方麵都有了極大的突破。
現在的琵琶音域比較寬闊,常用的定弦為a、d、e、A。在基本技法如左手的“打”、“帶”、“吟”、“揉”;右手的“彈”、“挑”、“輪”、“掃”等的基礎上,增加了諸如:樂曲《春雨》裏模仿吉他技法“中指、食指、大指輪奏”的演奏技法;劉德海先生《春蠶》等大量作品中的創新技法等等。作曲家們從創作題材、表現手法、藝術風格等方麵進行積極的調整和創新。正如劉德海先生認為的,一個曲目的立意與精神的追求是不能回避技術的,他深深的感到必須發掘新的語言、新的音響、新的技法組合來表達新的人生追求。這些作品突出體現了琵琶新技法的組合和新音響的運用,把琵琶音樂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柳琴是典型的琵琶類彈撥樂器,比琵琶要小,通體長約65厘米,用柳木製作,四弦,形如柳葉,故又名柳葉琴。原流行於蘇、魯、皖等省,現流行於全國各地,屬唐代以來在民間流傳的梨形音箱彈弦樂器之一種,其外形、構造、奏法均與琵琶相似。最早的柳琴,構造非常簡單,由於柳琴的外形土裏土氣,非常民間化,中國老百姓親切地稱它“土琵琶”。
柳琴的演奏技巧,右手有彈、挑、雙彈、雙挑、掃拂和輪奏等,左手有吟弦、打弦、帶弦、推拉弦和泛音等,其指法符號均與琵琶的指法符號相同。柳琴可以演奏各種度數的和音與和弦。自然泛音靈敏清晰、效果良好。它的震音奏法也具特色,強奏時緊張、熱烈;弱奏時安靜、甜美。演奏方法與琵琶類似,隻是右手用撥子彈奏。
柳琴音域沒有琵琶寬廣,但是聲音尖銳,而琵琶有高音區也有中音和底音,柳琴也有,但它的音域範圍屬高中音區,因此在樂隊中它屬高音樂器。柳琴的音色尖亮高硬(在演奏中以彈片而不是指甲)因為音域的受限,表現力受到局限。柳琴的音響效果獨特,不易被其它樂器所掩蓋,常用來演奏高音區的主旋律,有時也演奏華麗、技巧性高的華彩樂段。它既適於演奏歡快、對比強烈、節奏鮮明、富有彈性和活潑的曲調,也適於演奏優美、抒情的旋律,在樂隊中能與琵琶、阮、箏和二胡等樂器和諧默契地合作。
中阮是我國古老是彈撥樂器之一,曾一度的失傳。直到元代阮才廣泛流傳。建國後,阮的改革和演奏藝術發展很快。20世紀50年代對阮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使阮具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4個聲部,而自成一族。改革後的阮都為四弦,采用金屬弦,調音方便,音域擴展到三個八度以上,音量增大。半音俱全,可任意轉調。
阮的演奏技巧不是很複雜,演奏方法及符號與琵琶相同。右手指法有彈、挑、雙彈、雙挑、分、滾、劃等;左手隻按音。小阮主要用於演奏旋律;中阮、大阮、低阮主要擔任和聲伴奏。四種阮的音色圓潤而豐厚,頗具特色,並且自成一族。在樂隊中可起強有力的作用。目前民族管弦樂隊中主要使用大阮和中阮。在演奏技巧上,除傳統指法外,還吸收了其他中、外彈撥樂器的技法,大大豐富了阮的表現力。
不同的彈撥樂器演奏同一旋律可謂各有千秋,柳琴的音調尖銳細膩、琵琶的表現力豐富、中阮的音色柔美深遠。這三種樂器的音域不同,因此在演奏時,技巧與音樂表現方麵也有所不同。
琵琶、柳琴、中阮的演奏右手指法高度的相似,如柳琴中阮技法中的輪指與琵琶技法中的滾指、搖指的觸弦方法,都是以小臂帶動手腕轉動觸弦發音。
琵琶、柳琴、中阮的演奏特點又有明顯的區別。從演奏動作幅度上來講,柳琴的琴弦間距較小,其演奏時動作須“小而密”,中阮的琴弦較粗,在做動作時不但要放大還要增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