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簡.奧斯汀的創作源泉(1 / 2)

——以電影《BecomingJane》為例

藝術經緯

作者:崔文麗

簡·奧斯汀(1775-1817)是英國女小說家,生於鄉村小鎮斯蒂文頓,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力,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她的作品格調輕鬆詼諧,富有喜劇性衝突,深受讀者歡迎。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充斥英國文壇,而奧斯丁的小說破舊立新,一反常規地展現了當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衝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盡管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有限,但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奧斯汀的可貴之處還在於,她是英國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的小說家。她的作品藝術地再現了18-19世紀之交的社會關係和人情世態。電影《BecomingJane》是根據簡奧斯汀的生平改編的一部電影,呈現給我們一個動人又不失真的愛情故事,透過電影,人們又重溫了這位偉大的女作家的生平和獨特思想。

《BecomingJane》的故事是關於簡·奧斯汀早期的事件,一次絕望的愛戀而導致奧斯汀自己對愛情產生了獨特的看法,在當時的英國社會,為了愛情而結婚是一個愚蠢的遊戲。金錢決定了整個等級分明的世界的運轉。簡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希望為簡挑選一個富裕且有遠大前程的丈夫。但簡在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和桀驁不遜,再加上年輕人的傲慢與偏見,她決定要尋找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所以簡直截了當地拒絕了當地貴族、聲名顯赫的威斯利先生的求婚,而與愛爾蘭人湯姆·勒弗羅伊,一位經濟上隻能依靠舅舅過活的律師實習生墜入了愛河。簡和湯姆憤怒的相見,偶然的相遇;他們在圖書館的遇見,湯姆給簡提出的建議;他們在舞會上優雅地旋轉,眼波流轉,深情款款;他們在寒冷的屋外,溫柔地接吻;他們在樹林裏,手拉著手私奔。如果這是一段能夠完美的愛情該多好。可是這一切都因為簡的理智而戛然停止了。簡意識到“如果那段愛情會摧毀他,我寧願不要”。

她沒有選擇和自己的愛人廝守一生。即使她自己還要回去麵對眾人的目光,即使她自己還要再回到貧寒的生活中去,喂豬,挖土豆,即使還要去忍受那些夫人們的閑言碎語,她還是回去了。但最令人感慨的是,在失去了這些之後,她仍舊不肯放棄自己的筆。即使當今我們仍然對那些老處女懷有偏見,而在當時,她就是如此勇敢地追求了愛情,然後再果斷地義無反顧地為了對方再度放棄。然後把感情留進書裏,百年不朽。

影片最後,簡再度看到那個男人——湯姆,她愛過的,一直深愛的男子。當湯姆的女兒要求低調的簡公開朗讀時,湯姆為製止女兒的魯莽,脫口叫出女兒的字“Jane”,那一聲“Jane”,讓所有的愛恨在頃刻間釋然。這個男人愛她有多深,在那一聲“Jane”中已見分曉。她第一次公開朗讀了自己的作品,為了他的女兒,也為了他。四目對望的瞬間,早已心照不宣。愛,依舊那麼深地在眼底蕩漾。

就是這樣深刻而永恒的愛情給了簡·奧斯汀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試想如果沒有當初不想獨占而讓他卸掉責任的突然理智,又怎麼會有最後一幕的傷感與美好;如果沒有衝動時對彼此海闊天空的放手成全,他何以成為這樣的他,她又何以成為這樣的她。並不是隻有激情迸發時棄世孤行的愛情才最真摯可貴,若把世界逼堵到隻容兩個人立足,結局也許早已違背當時初衷。像這樣,他把女兒以她的名字命名,她把幸福都圓滿進了小說。愛,帶著觀望般的珍重,永遠都不會厭倦和衰滅,融漾在淡淡的牽念和遺憾之間,綿長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