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動畫對當今網絡藝術發展所起的作用(1 / 2)

藝術經緯

作者:崔聰

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不斷地努力去表達和反映他們的周圍世界。石器時代篝火旁的壁岩上、古埃及沙漠中的地平線上、古希臘堅硬的石刻上、中世紀的亞麻布上、現代社會的琴鍵和舞台上,以及21世紀的電腦屏幕上,都試圖留下人類生存的印記。而保留人類的生存目的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試圖表達如何“運動”。著名的動畫家諾曼·麥克拉倫曾說過:“動畫不是會動的畫”的藝術,而是“畫出來的運動”的藝術。”這句話不但道出了動畫的本質,也強調了動畫的內涵:動畫實際上被看作是一門“運動幻覺製造”體現的藝術。動畫中的運動來自每一個畫格與前後畫格間的差別,動畫師通過逐格來製作動畫,於是,在放映這些有差異的畫麵時,因為有人的“似動”心理現象便產生了連續幻覺。“動”作為動畫的內容及目的,是動畫的基本所在。動畫的原理就是動畫中運動的原理。我認為,動畫是逐格設計製作、視聽結合創造運動幻覺的媒介之一。這種媒介本身所具備的屬性,讓它有可能成為一種獨立的表達形式,就成為了藝術。它是在真實動作或基本方法以外,使用各種特殊技術創作活動影像,即是以人工的方式創造動態影像(ASIFA)的一種綜合的藝術門類,是工業社會中人類尋求精神解脫的一種產物,是集繪畫、電影、聲音、漫畫、音樂、攝影、文學、數字媒體等眾多藝術門類於一身的藝術表現方式。

20世紀是信息高速發展的網絡時代,互聯網技術造就了一種有別於傳統藝術的藝術形式——網絡藝術。目前,網絡藝術的類型有三種:第一種是已經存在的傳統藝術作品通過人工掃描或人工輸入等方式進入互聯網絡。第二種是在互聯網上創作的各類藝術作品,主要包括那些編輯後登載在各類電子報刊上的作品。第三種是指通過計算機創作或應用有關計算機軟件生成的藝術作品。如一些互動式電影、flash動畫、接力小說等。這類網絡藝術是隻能依靠網絡才能存在的一種藝術形式。學術界普遍認為隻有這種藝術形式才是真正的網絡藝術,正如布勒克所下的定義:“在嚴格意義上,網絡藝術是通過網絡外無法在其他媒體或以其他方式體驗的藝術。”本文論述的“網絡藝術”特指這種隻能依托於網絡,以網絡為傳播手段的狹義的網絡藝術。對比傳統藝術,網絡藝術降低了創作門檻,增加了多樣的藝術元素的可能性。

動畫是由平麵漫畫及立體動畫所衍生出來的一係列多媒體周邊產物及文化。在當今世界上,動畫可以分為歐美派係及亞洲派係,不同的派係之間有著相同之處與不同的特點。例如,美國動畫與日本動畫是共通的,他們都將動畫作為一種本國文化傳播的形式,通過充滿趣味的動畫,向全球青少年乃至成人傳播本國文化。又如日本動畫中采用電腦數碼技術較少,不同於美國動畫中大量充斥的電腦特技,日本動畫仍然傾向於傳統的手工作畫技術,人物和其他角色都采用傳統的二維構圖——不管背景是否采用3D技術。各大動畫派係並存,百花齊放,構成了動畫的民族多樣性。

形式的傳統性主要是指保有自己本民族形式風格特色的動畫,例如中國動畫。從繪畫到雕塑,從剪紙到皮影,很多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都是動畫中值得借鑒的好材料。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借鑒和對本土現實生活的提純,使中國的動畫片呈現地道的中國風貌。《三個和尚》借鑒了中國戲曲風格;《驕傲的將軍》表現的是京劇風格;《漁童》《牛冤》等剪紙片吸取的是中國皮影和民間剪紙的外觀形式。《大鬧天宮》成功運用了中國古代寺觀壁畫;《鹿鈴》《山水情》脫胎於中國畫中的寫意花鳥和寫意山水;而《南郭先生》《火童》則融合了漢代畫像石和畫像磚的剛健風格。與古希臘、古羅馬以及歐美等國的魔鬼、魔法、巫術不同,中國動畫片中描寫的神仙、鬼怪、法術也完全本土化,像手持如意金箍棒、火眼金睛的孫悟空;行走駕雲的太白金星;愛管閑事的土地爺,還有順風耳、千裏眼、人參娃娃……這些都完全是土生土長的“中國風”,即使繪寫現代生活的動畫片,也都純然是一派中國氣概,具有強烈的傳統風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