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經緯
作者:朱長征
意象理論在中國起源很早,在《周易·係辭》已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易經》認為,立象可以盡意,就是說,借助於形象,可以充分表達意念。
繪畫中的意象是客觀物象直觀視覺形象與繪畫者主觀精神感悟、情感體驗整合共生的心靈形象,是繪畫者對自身在客觀自然認知過程中所生發的心理現象的一種視覺化表現。鄭板橋的“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由“形”生“意”,再由“意”至“象”的過程,也就是由形象到意象,再由意象到形象的一個過程。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即形象在作者頭腦裏的“意”化過程,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設計素描中意象的表達,是視覺形象的抽象再現,它不是簡單地描摹對象,而是為了進行更深層次的表現和意象表述,著重反映作者的主觀感受。設計素描的意向表現以客觀對象的造型特征為依據,把客觀物象與主觀認知相結合,通過對客觀物象外部形態特征的直接視覺感受與深入的理性分析,舍去物象表麵複雜繁瑣的表象,獲取客觀物象的外在形式和結構元素中最典型、最突出、最感人的特征,從中分解、抽離出線條、形狀、明暗等具有形式意味的語言因素,運用誇張、變形等手法對客觀物象形態特征進行加工與創造,將客觀物象形態演化成由最基本的形態要素點、線、麵和黑、白、灰構成的意象視覺形態,從而達到能動、自由地反映客觀形態的本質特性、體現自身的主觀意識與情感體驗的目的。
在設計素描的表現元素中,點以實體的形式出現,它不僅有位置的變化,而且還有麵積和形狀的不同。點是節奏、力與運動的象征符號,點的聚散、疏密、大小、動靜所形成的符號形態可以概括、簡化成任何複雜的自然形態特征,表達畫者的主觀感覺。在設計素描的表現中,點是非常活躍的元素,它在形狀、位置、大小、疏密、方向等方麵的差異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視覺感受。點可以是有規律地排列,體現秩序和韻律美感;也可以是自由排列,體現活潑的節奏。
線是視覺形式的最基本的語言,是藝術家對自然物象高度概括的形式。線條是繪畫者手中的工具在紙麵上留下的痕跡,是繪畫者內心體驗的自然流露。它是繪畫者精神活動的物質載體,傳遞出繪畫者豐富的情感信息。在平麵上,線條的表現多種多樣,各種不同的描繪工具可以產生出不同的線條意趣來,如中國畫、書法運用毛筆和宣紙的優勢,極大地發揮了線條的藝術表現力。線條自身具有很強的情感性質,有著獨立的審美價值。線條所體現的視覺形象能夠展現繪畫者獨特的心靈感悟,體現繪畫者獨特的藝術風格。線條的感染力及其蘊含的審美意趣與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受繪畫者本人情感與氣質的支配。通過筆下的線條能夠投射出藝術家的心態和個性,凝重或輕鬆、柔韌或粗放等,體現出作畫時的情緒。
美學家溫克爾曼說:“一個物體的形式是由線條決定的。”線條語言的最感性之處是傳達情感,但線條又是理性的,具有很強的造型能力,運用線條這一造型語言可以自由地體現任何事物的各種性質與特征。它能體現客觀物體的形狀、體積、空間、結構、明暗、肌理等。線條除了基本的造型屬性外,還具有情感表現的屬性,能夠訴諸於人們心理與精神的感受,能夠形成意向的表現。線條的長短、粗細、曲直、深淺、疏密、虛實、軟硬等都能體現出豐富的意象信息。由線的排列、組合方式,漸進、轉折、漸隱、方向性延伸等帶來的多線之間的構成關係,可在塑型的基礎上啟發連續思維,帶來節奏與韻律的美感。線條的意向表現是線條超越、擺脫了對客觀形態的客觀分析和被動描繪後,轉化為造型上的主觀情感表現的結果,是線條的形式感和事物的性質相結合而產生的、帶有情感因素的視覺形象。
平麵意向是指在對客觀物象形態的研究中獲得的具有審美意義的平麵結構圖形。與點、線等造型元素性質相比較,麵的能量表現更占優勢,任何點、線的擴展延伸都以麵的形態出現。在設計素描中,麵主要表現為無過渡變化的實麵、有過渡變化的虛麵、由點排列而形成的麵和由線排列而形成的麵幾種形式。作為設計素描表現技法的基本構成元素,這幾種麵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使用,以不同的形態發揮其不同的量感,影響著整個空間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