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文化哲學的當代探微
文化視野
作者:周建輝李建
“太極”二字出自《易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裏的“太極”,闡明的是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老子在《道德經》則更加形象地形容為是“兮惚兮,其中有物”。因此,可以這麼說,太極拳的文化蘊含著《易經》中陰陽辯證的觀點,是悠久中華民族哲學理念與武術在文化上得以融合的具體呈現。這也正如太極宗師王宗嶽所說的:“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隨屈就伸,無過不及。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1】此處突出地說明了練習太極拳的境界過程。“練拳須從無極始,陰陽開合認真求”【2】,則說明了練習太極拳的形式過程——它需要從最基本的無極式著手,再去悉心體悟無極中蘊含的哲理內涵。
太極拳文化哲學所蘊含的“陰陽開合”理念,主要體現為“形神合一”。何謂“形神合一”?因為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其存在的就是“形”與“神”二者的結合體,而這種“形神合一”也正好契合於人生命本質的存在狀態。因此,楊澄甫強調太極拳要“用意不用力”,認為“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則得其內勁”、“隻有把人的精神(心、意等)置於習拳練武的重要地位,方能達到武藝的成功與完美”【3】。因此,太極拳它強調的不是拳法本身,而在於主要通過外在形式來達到內在的提升,強調要用“意守”、“存思”、“內視”等去達到人內在精神的提升和神明境界的生成。
一、“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
太極拳的文化內涵中最為突出的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呈現。所謂“天”並非指神靈主宰,而指“自然”的客觀存在。具體來說,“天人合一”可以喻指兩個存在意義,一是指“天人一致”,它認為,倘若把宇宙自然認為是一個大天地的話,那麼人本身的存在則是一個小天地,這兩個天地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一致的,可以交互相通。二是指“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萬物同源,人與自然本質上是相通共融的,兩者存在著可以相互感應的因子,所以一切人事隻有順乎自然規律(也即“道”),就能較好地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與人自身的和諧。
這種“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體現到太極拳術裏,具體表現為習練者積極追求自身與自然的相互感應與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核心在於——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並且是自然界最優秀的部分,天地萬物與人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而人則是這個係統中不可缺少的主導因素,人道和天道相近。“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同樣主張人的道德原則和自然原則是一致的,其中最重要的可以歸結為:因明致誠,因誠致明。“誠”是最高的道德修養,“明”是最高的存在智慧。這種“誠”還指的是武術中的武德,“明”則表現為武術中的技藝。而正是基於此種認識,追求技術完美和自我道德完善也就成了太極拳練習者最為重視的境界。
然而,假若“天人合一”的理念體現的是習拳者對內在精神進行追求的話,那麼太極拳作為中華武術的一枝,更為直接的是它將為人的體魄健康提供可行途徑。在太極拳演練過程中,它體現的是以人體生命整體觀作為技藝的基礎,以內向性運用意識為特征,通過研究人生命運動的規律,揭示人生命運動與自然存在、社會環境的內在聯係,進而運用這些規律,強化意識對於生命過程動態變化的感應,自覺地使生命處於一種和諧的有序狀態,以達到身心健全,內外諧調,最終促使人生命內涵的最充分呈現。同時,它所強調的傳統養生之道是存在現代科學依據的,它將可以使人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獲得了更明顯的養生保健功效,具有一些藥物所不及的地方。因此,可以這麼說:“太極拳運動對於調節神經係統的功能,提高身體靈敏性,增加記憶力,培養協調和平衡能力,預防治療高血壓、神經衰弱和慢性潰瘍病等方麵均有較好的療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