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詞語考辨二例(1 / 2)

文化視野

作者:齊霄鵬孫欣欣

讀古漢語作品,我們大多是要借助注釋的,而注釋的水平高低,直接影響著閱讀者的接受成果,所以,我們都想要盡量找到那些注釋水平高的本子。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是的注釋水平是獲得了學界公認的,以致於一版再版。其注釋絕大多數是精當的,然而其中也有一些是可以商榷探討的,這方麵楊寶忠《古代漢語詞語考證》做出了大量的、精當的論證,山西大學蕭泰芳、張儒、馬麥貞、白平合著的《〈古代漢語〉注釋商榷》也是內容旁富,此外學界還有大量單篇的文章發表。本文也就其中的幾個詞語的注釋談談個人的看法。

第一,自今。《古代漢語》第一冊第一單元《齊晉鞌之戰》:“韓厥獻醜父,郤獻子將戮之。呼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文下注釋【22】:“直到目前為止,沒有能代替自己國君承擔患難的人。自今,從現在追溯到以前。”

“自今”在《左傳》中出現多次,沒有用為“從現在追溯到以前”之義的,他書筆者所見也沒有用來表示“從現在追溯到以前”這樣的用例,《古代漢語》這樣注釋是於古無征,純屬臆測。

“自”為表時間起點的介詞,“今”為時間名詞,《說文》:“今,是時也。”“自今”義為“從現在起”、“從此”,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古代漢語》為什麼將其注釋為“從現在追溯到以前”呢?因為他們認為句尾的“乎”在這裏表示疑問語氣,所以“乎”後標點為問號“?”,“自今”如果理解為“從現在起”或“從此”義的話,這一句的譯文就應該是:“從現在起不會有代替他的國君受難的人了,有一個在這裏,還要殺掉嗎?”這樣解釋的話,語義顯然是不通順的,故而《古代漢語》將“自今”注釋為“從現在追溯到以前”,因為這樣的話,全句的大意是的:“從古到今沒有代替他的國君受難的人,有一個在這裏,還要殺掉嗎?”這樣語義就順暢了。可是,如此雖然翻譯以後的意義通順了,但是原文中的“自今”卻出現了一個從來沒有過的意義。

其實,問題出現在句尾語氣詞“乎”身上。“乎”字最常見的用法當然是表達疑問的語氣,但是它除了可以表示疑問語氣外,還可以表示其他語氣,這一點前人早已論及。劉淇《助字辨略》:“愚案:語已之辭也。然有兩義:一是詠歎之辭,如《論語》‘必也正名乎’、‘其如示諸斯乎’、‘以與爾鄰裏鄉黨乎’之類是也。一是不定之辭,如《論語》‘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孟子》‘亦將有以利吾國乎’之類是也,柳柳州所謂‘疑辭’者也。”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乎,語及句之助詞也。一為感歎之詞:《論語·顏淵》篇:‘富哉言乎!’《公冶》篇:‘已矣乎!’一為狀事之詞:《易·乾文言》:‘確乎其不可拔!’一為呼召之詞:《左傳》昭元年:‘勉速行乎!無重而罪。’(而,汝也。)一為疑問之辭:《孟子·梁惠王》篇:‘賢者亦樂此乎?’一為反詰之詞:《孟子·滕文》篇:‘雖欲耕,得乎?’”楊樹達《詞詮》:“(五)語末助詞,助句,表感歎。‘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左傳》襄九年)……”①

我認為,這裏的“乎”正表示感歎語氣,全句意為:“從此不會有代替他的國君受難的人了,有一個在這裏,將要被殺了!”“有一於此,將為戮乎!”正是“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的原因。《史記·齊太公世家》記此事為:“醜父曰:‘代君死而見僇,後人臣無忠其君者矣。’”“代君死而見僇”是“後人臣無忠其君者矣”的原因,是其切證。《呂氏春秋·離俗覽·上德》載鄭被瞻入晉軍一事:“被瞻入晉軍。文公將烹之,被瞻據鑊而呼曰:‘三軍之士皆聽瞻也:自今以來,無有忠於其君,忠於其君者將烹!’文公謝焉,罷師,歸之於鄭。”被瞻所呼之意,與《左傳》此處逢醜父所呼之意是相同的:被瞻說:“三軍將士都聽我說:從今以後,不要忠於自己的國君,忠於自己國君的人將會被烹殺!”逢醜父說:“從現在起不會有代替自己國君承擔患難的人了,(因為)有一個在這,就要被殺掉啦!”此其一。其二,醜父這句話是在情急之下“呼”出的,“呼”字正能表明醜父在當時所處情況下的激動的心情,其語氣不可能平緩,那麼與之相應的句尾“乎”字後的標點應當是感歎號“!”,而不應當是句號“。”,更不能是問號“?”。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