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史前甑皮岩居民謀生手段複原研究(1 / 3)

文化視野

作者:喬嬌

桂林是世界上岩溶峰林發育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區,山中多有溶洞,已知的考古資料證實,自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這裏就有原始先民擇穴而居,其中甑皮岩遺址是嶺南已知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甑皮岩遺址位於桂林市南郊獨山西南麓,其為一石灰岩孤峰,周圍是典型的石灰岩孤峰——溶蝕平原。遺址屬腳洞型洞穴,洞口朝西南向,背風向陽,由主洞、矮洞及水支洞三部分組成,水支洞內的地下河一年四季提供清澈水源。遺址於1965年被發現,曆經1973年、2001年兩次發掘,出土資料豐富。經研究認定,此遺址是距今12000年至7000年之間桂林先民生活的中心場所,它奠定了桂林地區乃至華南東南亞地區的史前文化序列【1】,年代可分為六期,前五期分別距今約為:12000~11000年,大體相當於全新世初期;11000~10000年,即全新世早期;10000~9000年,即全新世早中期;9000~8000年,即全新世中期;8000~7000年,即全新世中期,第六期為宋代文化遺存【2】。

桂林位於南嶺緯向構造帶的西段及廣西山字形構造東翼內側,總體為以北窄南寬的帚狀形態。西麵峰林平原的石峰基部多有溶洞,目前估算的該區域具有一定規模的岩溶洞穴至少有2000~3000個。桂林地處低緯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一年四季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溫度18℃~19℃,年最高氣溫39.4℃,年最低氣溫-4.9℃。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872.1毫米。桂林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條件比較優越。其植物群落屬於亞熱帶常綠林帶範圍的南緣,植被主要有馬尾鬆林、石灰山常綠闊葉林、石灰山常綠落葉混交殘林、樟樹加竹類及草叢類,野生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2】。

而遺址形成年代的氣候和自然環境與現代略有不同。甑皮岩所處的峰叢平原地貌,其地質構造在更新世以前已經基本定型。流經遺址附近的主要河流漓江,在桂林市誌裏不見有河流改道的記錄。根據甑皮岩史前動植物遺存,參考鄰近地區自然孢粉組合和石筍分析的結果,得到結論:甑皮岩早期居民在此活動的時期,受到全球性新仙女木期氣候波動影響,當地的氣溫比較溫涼,主要為稀疏草地植被;到距今約10000年的全新世初期,氣溫開始回升,以後大體而言一直都處在比較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之下,主要植被為亞熱帶植物群落,而動物群中絕大部分成員都是熱帶、亞熱帶的現生種類。甑皮岩人類當時主要活動的區域是處在一個多水的有小型湖沼分布的山間盆地之中。近處的山上,生長了濃密的灌木叢,遠處的山區大概是原始森林茂密地帶,古代人類就難以進入了【4】。

自然資源包括在上文已述及的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以及礦物資源、可能為人們提供食物的生物資源等。以上是可供史前甑皮岩居民利用的資源,那麼他們實際利用了哪些資源呢?這裏我們主要分析與謀生方式密切相關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物資源。

甑皮岩遺址出土的礦物類物質工具主要包括石製品和陶製品。出土石製品的岩性大部分是沉積岩類的砂岩和石英砂岩,次為風化花崗岩,此外還有少量屬於變質岩的板岩、角岩等【2】。從岩石的比例來看,現代非選擇性采集所得石料中砂岩比例是56%【2】,而各期的出土石料中砂岩的比例均在80%左右,也許表明砂岩是甑皮岩先民最樂於采集的石料。綜合對甑皮岩出土各個時期石製品和漓江河漫灘礫石堆積中隨機采樣的礫石的岩性和石料分析結果,了解到甑皮岩的石料應來自漓江。

甑皮岩遺址附近屬於石灰岩地貌,大塊的岩石均為方解石。陶土材料原岩有矽泥質岩、粉砂質矽質泥岩、粉砂質泥岩等,羼和料主要為方解石【2】。史前的製陶者在長期反複的實驗中應認識到遇水即軟的泥土,需要混入某些堅硬的顆粒使其能夠成型,而且在經火燒後不容易破裂。從各期陶器的化學組成的變化來看,陶器製作的原料經過了從就地取材的隨機取土到隨機選土,到進行初步處理的發展過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