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文化視野
作者:甘慶祖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早在教育部倡導京劇進校園之前,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秉承“國粹礪人,文化立院”辦學理念,把唱京戲列為課外興趣活動主要內容引進課堂,師生學唱京戲,弦歌不輟,堅持不懈,迄今已逾十四載。尤其是本院師生編創的京劇·教育紀實劇《國粹礪人》在省市乃至京城多次巡演,近年赴日本進行國際文化交流,2000年秋獲得首屆中國校園戲劇節金獎,近期又赴寶島台灣演出交流,反響熱烈,業已形成辦學特色,師生精神煥發,校園生機盎然,引起廣泛關注。國粹何以礪人?文化如何立院?講台戲台怎樣相輔相成?筆者擬從不同側麵試加詮釋。
第一,講台與戲台。學校,特別是高職院校,自然是講台為主。從傳統教育視角來看,講台乃傳道授業、釋疑解惑之地。舊時管課堂稱學堂,也喚作講堂,或把上大學稱作讀大學,俗話叫念大學,而把上課叫聽課,一講一讀一聽,簡明扼要,形象直觀,把學校特征概括殆盡。戲台設在戲園子或廟會,乃是唱戲演劇娛樂場所。無講台不稱學校,沒戲台難叫劇院。村村有學校,鄉鄉有戲台,即使窮鄉僻壤,也有露天戲台。講台受地方局限,通常稱為三尺講台,隻限一人,即使設主席台,列坐多人,但發言者僅設單席。若論寬幅,戲台比講台不知寬廣幾許,登台者不限多寡,不分男女老少,主角配角,拉龍套者,群眾甲乙丙丁齊上陣,你方唱罷我登場。演戲俗稱唱戲,觀劇叫看戲或聽戲。沒讀過書,沒進過學堂者不乏其人,或許比比皆是,但沒看過戲、沒看過影視劇、沒聽過戲曲音樂者卻極少。教室容納人數有限,而劇院乃至露天劇場觀眾不下成百上千,於是斷言,講台小而戲台大,僅就形製來談,不言而明。同樣是人生平台,講台上傳授知識,講理明道,重在教育;而戲台上演故事節目,樹立典型形象,歌頌真、善、美,鞭苔假、惡、醜,旨在教化。講台雖分散,布點多,使用時間較長,除寒暑假,節假日外,鮮有空閑。戲台大而少,集中性強,多在逢年過節廟會假日或婚慶喪吊時使用,平日空場。講台相對形式單調,很少變化,無非教員講,學生聽,背景是黑板或投影簾。而戲台則複雜多變,變幻莫測,聲光畫麵,五光十色,奪人耳目。講台多富知識性,說理性,灌輸性;戲台則充滿娛樂性,趣味性,形象性。講台嚴肅有餘,活潑不足;戲台生動熱鬧,觀賞性強。有鑒於此,京劇進課堂,提倡“唱戲打拳不抽煙”,頓使校園氛圍激活,誠所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熏風浸染,生動活潑,精神麵貌為之一變,活力四射。概言之,講台與戲台雖旨趣不同,其功能效用或交集或疏離,然而不能互相取代。就大教育大文化角度而言,都是人生平台。有道是:“人生小戲劇,社會大舞台。”
第二,教員與演員。教員是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的繼承人和傳播者,是講台的主角,占據講台中心,賦予講台以靈魂。三尺講台,一塊黑板,有了一位教員,使用一節教鞭,一根粉筆,在講台上,口講指劃,舌耕筆耘,在黑板上“種田”,演繹公式,推敲定理,舌粲如蓮花,宣講深奧複雜的學理,傳承文明薪火。演員是戲台上的精靈和舞神。一個亮相,一個眼神,一句念白,一段唱腔,一招一式,莫不中規中矩,吸引觀眾。或響遏行雲,或餘音繞梁,喝彩聲聲,掌聲雷動。教員要站住講台,講好課,須得高深學問,也得具備演員的外在條件,諸如一表人才,一口標準語,一筆好字,一腔熱血。授課講演也須聲情並茂,以手勢、體態、姿勢助說話,以期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教員要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演員則須藝高技精,德藝雙馨。教員上課講求科學性,邏輯性,係統性;演員突出藝術性、形象性、生動性。教員屬個體勞動常演獨角戲,大學教員即使有助教也隻能獨自授課,演員卻是團體性綜合性勞動,原因是戲劇是綜合藝術。教員登講台,頗類演員,既要有學問功底,還要有語言表達技能,“聽君一堂課,勝讀十年書。”如聞一多先生講中國古代神話,新意迭出,妙語如珠,精彩紛呈。弟子汪曾祺在《人間草木》一書中,這樣敘述回憶,“聞一多是個好演員。伏羲女媧,本來是相當枯燥的課程,但聽聞先生講課,讓人感到一種美,思想的美,邏輯的美,才華的美。”聞先生的課,不單文學院的學生聽,連理工學院的學生也去聽,成為絕唱,給人以如癡如醉的藝術享受。演員特別是名角,除了拿手絕活,精湛技藝征服觀眾外,也須有靜修功夫,“然又必須耐得這寂寞,有人後靜的功夫,才能靜思,才能悟道,悟人生與藝術之道”。演員除演出,也在藝術院校教戲授課,何嚐不是教員呢?梅蘭芳、馬連良、蓋叫天,社會上無不以先生敬稱之。他們自身的文化素養也為人欽佩,出書演講,儼然教師。評劇名家趙麗蓉在小品表演中執筆寫出鬥大的“貨真價實”四個大字,驚絕一世,為世人稱道。學高為師,藝高亦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