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野
作者:張小花張華
近年來,語言學界開始重視電影對英語教學的輔助作用。最早關注此類研究的是1995年Chung在日本21屆國際語言學大會上的論文“用電影進行教學的綜合方法”。後有Ryan在1998年的論文“運用電影發展學習動機”以及Lin在2002年的論文“不同的副標題對學生聽力理解能力的影響”。電影應用於英語教學是一個重要課題,值得我們關注、探索與研究。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25%;如果同時使用這兩種手段,可以使學生接受知識內容的65%,而遺忘率也比單一的聽覺和視覺低得多。電影教學集多種媒體手段於一體,把視、聽、說糅合到一起,可以拓寬知識傳播的渠道,同時能調動學習者的多種感官去接受信息,使學生全方位地感受語言信號的刺激,從而很好地掌握語言知識。電影中自然地融合了文本(字幕)、語音、圖像等各種單獨的學習素材,其信息包含量是相當大的,學習者既可以單獨使用某種素材(比如字幕可以練習提高閱讀速度,或進行配音模仿練習;音頻的單獨使用可以練習聽力),又可以綜合利用提高能力(比如寫一些簡單的影評或口頭討論等),達到最有效的語言學習目的。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人的認知活動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因素,學習者的情感態度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凡是符合人的需要或能滿足人的某些需要的事物,就會引起人們積極的情感。興趣就是這種積極的情感之一,它是推動學習的內在力量,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積極認識事物,積極參與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學生一旦對英語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樂於接觸它,並且興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學習和探索,變“苦學”為“樂學”。電影是一種特殊的電教媒體,它把聲音、影像合為一體,使語言信息與特定的情景相結合,實現了多渠道的、豐富多彩的、形象生動的信息傳遞。英文電影所提供的語言信息語境豐富,使英語不再是望而生畏、死氣沉沉的學問,而成為妙趣橫生、鮮活靈動的實踐,它把語言知識融於有趣的情境中,將知識與趣味、抽象與形象緊密地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識和形象材料,用優美的畫麵為學生架起了由感性認識通往理性認識的橋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高昂的情緒和濃厚的興趣,在聽、說英文對白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鞏固,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培養學生創造性地、有目的地學會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是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要達到這一目的,首先要給學生輸入大量的詞彙、語言,讓他們大量地接觸目標語言,充分地聽到真實的交際語言,通過聽覺或視覺感知語言材料,通過聽和讀去理解和接受語言信息耳濡目染,學生就會不知不覺地將所看到的、聽到的大量的語言信息存入大腦,然後經過“內部”加工處理再用到新的交際情境中去,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我國英語環境的缺乏造成英語學習者的學習困難,英文電影則給學生提供了語境學習的絕佳途徑。
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在各種學習環境、條件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對英語語言有直接興趣的人畢竟是少數,要使廣大學習者對英語語言產生直接興趣,就必須在兩者之間建立起情感。情感是通過某種環境中的實踐培養起來的,而最理想有效的實踐方式之一便是文學藝術欣賞。電影作為文學藝術的一種形式,反映現實生活,對培養人的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電影中演員的精彩演技,將情感、體態等無聲語言和有聲語言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能刺激學習者的模仿行為以及語言實踐的熱情,使其“間接興趣”逐步轉化成“直接興趣”。另一方麵,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電教媒體,把聲音和影像合二為一,使語言信息與具體特定的情景相結合,從而實現了多維的信息傳遞,而且這些信息豐富多彩,形象生動。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上說,讓形象和言語結合起來是符合人的認識規律和外語學習規律的。音像結合的教學手段能更加全麵而真實地展示語言信息,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等感官去積極捕捉並理解語言信息,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使語言學習成為一種精神享受,增強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