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報告文學作品在青年德育工作中的作用(1 / 2)

文化視野

作者:馮淑毅

報告文學發端於19世紀中期,從其萌芽開始,在內容上便體現出較強的關注現實、關心民生疾苦、表現火熱生活等特點。由於報告文學自身在立意、題材、敘述方式等方麵的獨特性,使其比其他文學形式更加注重思想性,也更容易為青年接受。因此,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載體,通過在青年群體中間大力宣傳、普及與他們的生活體驗相近或能引起共鳴的報告文學作品,用優秀的作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達到弘揚正氣,抵製不良思想的目的。

報告文學作品選題十分注重當前發生或剛剛過去的社會熱點、重大事件,選取的人物或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如5·12汶川地震發生後,關仁山創作了長篇報告文學《感天動地——從唐山到汶川》,何建明創作了《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現場紀實》,李西嶽描寫自己眼裏的汶川大地震的《大國不屈》,張蜀梅的《生死八天》、李春雷的《夜宿棚花村》等報告文學作品,或描寫搶險救災的生動感人場麵,或歌頌生命崇高、永不言棄的堅強人性,或敘述軍民團結共渡難關的細膩情感,在鼓舞士氣、凝聚人心方麵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此外,隨著與中國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奧運、航天、社會改革、工業發展等重大題材,都是進入報告文學作家創作的視野。這些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重大事件與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體接近,鼓舞士氣、凝心聚氣的創作目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要求。

報告文學作品具有新聞通訊的紀實性特征,在創作過程中,報告文學作家需要在大量采訪調查的基礎上寫真人真事、追蹤事實,因此,報告文學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剛剛發生的震撼人心的事件及時傳達給讀者。李春雷的報告文學《搖著輪椅上北大》,講述了河北殘疾女孩郭暉,憑借驚人的毅力和父母的幫助,最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北京大學計劃內統招博士,成為北大建校百年以來第一位殘疾人女博士的感人故事,此書曾先後8次印刷,發行近30萬冊,在廣大青年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反映大學貧困生生存狀態的作品《落淚是金》,是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曆時一年、采訪了40多所高校和300餘名貧困生後寫成的,直接引發了全國各界向貧困大學生的捐款就達2000多萬元,何建明說:“《落淚是金》的題目想了很久,這純粹是整個采訪過程的經曆所得。諸多貧困大學生的經曆叫人落淚,他們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叫人落淚;社會上有那麼多好心人無私地援助他們的動人事跡同樣叫人落淚。我相信,這些用金子凝成的淚水,會讓更多的人像關注貧困地區失學兒童的‘希望工程’那樣來關注高校貧困生。”

青年群體一般已經達到成熟的年齡階段,對一些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形成了相對穩固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味地靠說服教育和輿論宣傳等具有明顯教育傾向性的方式去教育學生,往往容易引起學生反感和叛逆心理,難以實現教育的目的。而報告文學作品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通過豐滿的人物形象和生動細致的描寫,大大加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情感性。例如,在《生命第一》這部報告文學中,作者蘸著深情和血淚寫道:“許多人不想重現汶川大地震的災情,是因為人的生命在那一刻變得極端的脆弱與痛苦、無助與悲慟。但這是曆史,這是客觀。不記述這生命之苦,就不知道人類從動物世界走向衣冠楚楚、講吃講穿的文明曆程的每一步痛苦與輝煌,這對人類更好地走向未來也是無益和有害的。一位哲學家說過,死亡是每一個人的必然經曆。痛苦的死亡,更比快樂的死亡多出一些精神和史學方麵的參考價值”,“莫讓地下亡靈孤寂,活著的人依然在心顫。要讓活著的人更堅強,生活更絢麗。”關仁山在他創作的《感天動地》中說:“因為經曆了毀滅,才更加珍惜擁有;因為目睹了死亡,才更加熱愛生命;因為感受過博愛,才更加懂得感恩。汶川地震這一刻,唐山人看見了,汶川的廢墟上伸出了一隻手,那是一個孩子的手,像一朵素淡的花,卻比所有的花都嬌貴,從廢墟裏伸出來的時候,瞬間濕潤了我們的眼睛,於是,這座城市懷著不願回首的悲壯,關注並支援汶川……”這些作品在飽含深情寫人敘事的同時,用細膩的文筆抒寫獨特的生命體驗,更容易引起廣大青年的情感共鳴,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