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目前中學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1 / 2)

文化視野

作者:朱玉珍

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社會需要的是綜合素質全麵發展的人才,包括思想、道德、品格、知識、氣質、能力等,它是在先天生理、心理的基礎上,通過後天學習、鍛煉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從事社會活動的基本條件。人的素質是人的能力的基礎,也是從事或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力量,所以馬克思稱其為“人的本質力量”。對於新時期人才“高素質”要求,體現在較高的政治理論修養、廣博的文化知識修養、精湛的專業技能修養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修養。而國民整體思想品德的高低直接關係到整個國家的安寧、社會的穩定以及一個人的前途發展。因此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活動的生命線,直接關係到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問題,曆來倍受重視。努力做好德育工作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本人通過對中學德育工作現狀的反思,談談自己對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一些思考。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因此,學校不僅是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場所,更重要的還擔負著培養下一代如何做人的曆史任務,因此,德育工作任重而道遠,但實際工作中,德育工作的現狀並不容樂觀,不少學校存在著文化知識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一手硬,一手軟”的嚴重失衡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多方麵的,但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國家選拔人才製度的不完善。雖然,一場席卷全國的素質教育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但國家選拔人才的標準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仍采取的是“一考定終身”製度,高等院校選拔人才時唯一看中的是高考成績,並沒有把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高低作為衡量人才的一個重要指標考慮進去,所以現實中“轟轟烈烈搞素質教育,紮紮實實抓應試教育”已成為我們多數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分數,升學率仍然是評價教師和學校教育的主要依據。在這種思想影響下,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把知識教育、升學教育擺在了重要位置,把育人問題、學生怎樣做人問題擺在了次要位置。因此,多數學校德育工作也就走過場、搞點綴,流於形式。

第二,德育機構不完善,製度不健全。德育工作不是一項具體的學科教育,而是一項帶有整體性、全麵性的教育工作,很難在短期內看到效果。由於目前學校受評價機製和自身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多數學校把升學率作為硬件來抓,凡是利於升學的學科教育方麵的機構、人員、經費、隊伍建設都比較齊全,而涉及德育方麵的機構、人員、設施、經費很少以至沒有。多數學校在德育製度建設方麵,存在著缺乏整體規劃,工作思路不清、製度不完善、活動不規範、缺乏科學的評估機製等問題。

第三,教師的師德師風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直接影響著學生思想行為的養成。因此,要想讓學生樹立起高尚思想品格,老師必須“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但部分教師思想落後、法製觀念淡薄、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方式簡單、隻教書不育人、人在教室心在外……雖然這些隻是少數的個別的現象,但嚴重地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

中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這時期學生已經對世間事物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與見解,所以,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分階段抓好行為規範養成教育,古人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養成教育實質就是修身教育,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比如以初中學生為例,初一,培養學生“自律”意識、集體意識、榮辱意識,為他人著想意識等;初二,因為這時學生正處在青春叛逆期,因此,培養禮貌意識、社會意識、責任意識、法製意識、抗幹擾意識等;初三,學生麵臨升高中或社會就業,所以培養其事業意識、競爭意識、模範意識、誠信意識、節儉意識等。使學生在學校受到不同方式的學習鍛煉。通過多年的工作實踐,我認為抓養成、教做人,重修身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