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見證正泰上市(1)(1 / 3)

經濟學家說,正泰從家庭工廠到股份製,從家族企業到上市公司,走出了中國民營企業的創新之路、希望之路、光明之路。

伴隨著那一聲鑼響,正泰走向了資本市場。曾經的家族企業,在現代企業製度建設的軌道上寫出了新的篇章……

十年磨一劍

正泰上市,計劃由來已久。用南存輝的話來說,真可謂“十年磨一劍”。

民營企業的初始性質是家族企業。其突出特點是產權清晰但單一。一般而言,這種產權結構在企業初期往往能夠發揮重要的激勵作用,但隨著企業規模的逐步擴大,這種單一的產權結構就不利於企業的科學決策和人員激勵。

因為企業產權結構一元化,解決不了血緣家族關係的幹預問題,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必然受到製約。

正泰在其資本積累和小規模擴張時期,充分發揮了家族企業統一指揮、機製靈活的優點,但是隨著企業不斷地發展壯大,家族企業也給正泰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主要表現為:第一,家族企業無法適應正泰發展對人才的更高需求,存在著嚴重的人才危機和信任危機,因為家族中不可能產生這麼多“優秀可靠”的人才,即使有也是忠誠有加、才能有限,家族成為了合理吸納和利用人才的最大障礙;第二,家族企業無法提供正泰發展所需要的科學有效的管理機製,因為家長們主要是憑主觀經驗和常識,靠簡單的信任和親情去約束人,看似事必躬親,管得寬,抓得細,實際上卻是既辛苦,效果也不一定好,而且容易出問題,常常是管理出現漏洞,經濟造成損失,親情出現失落;第三,家族企業不能給正泰的發展提供正確的戰略方向指導,因為家族企業是家長說了算,缺乏來自企業內部和外部有效的製約,這就難以避免決策的理想化和隨意性;第四,家族企業無法適應正泰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因為正泰要發展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搞活技術創新,建立營銷網絡,調整產品結構,走生產規模化經營的道路等,而家族中是不可能提供那麼多資金的。

打破家族企業管理體製,大膽改革產權製度,實現“產權股份化”,成為企業做強做大、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從1996年開始,正泰以產權結構的調整為突破口,按照規範的股份公司製度進行改製,重組了正泰集團。這就是被外界稱為“革自己的命”的一次行動。通過這場“革命”,南氏家族的股份比例受到了稀釋,而企業的凝聚力、控製力得到了大大加強。正泰集團公司的股東人數從當初的10來人發展到100多人。其產權結構基本符合了現代產權製度的要求,這就是:第一,產權清晰。即財產是誰的要清晰,包括在法律上的和現實運用過程中的清晰。

第二,產權結構合理。即企業內部全部股東的股權比例要合理,這種合理性在實踐中體現為多元化的產權結構比一元化的產權結構更為合理,更符合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第三,產權要能夠流動,即允許產權的交易。

這次“革命”的一個重要產物,就是誕生了集團內第一家規範的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正泰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這家公司於1997年初獲得上級批準成立。公司成立後,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統一開發、統一技改、統一分配和統一核算的“六統一”製度,集中了人才優勢、資金優勢,增強了科技開發力量,促進了生產和銷售,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同時,建立、健全了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形成了三會製衡、三權並立(所有權、經營權、監督權)的局麵。

1997年浙江正泰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與改製前的1996年相比,產值增加103%,銷售收入增加109%,資金利潤率提高23%,三項費用降低53%。整個集團工業產值則比上年增長33%,銷售收入增長37%,產銷率達97%,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43%。

1997年12月11日,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召開的“正泰現象與股份製改革彙報研討會”上,南存輝說:“由股份合作製改造成為規範的股份製,是曆史的必然,是市場競爭的需要。改製之後,我們建立了現代企業製度,優化了資源配置,企業整體素質改善了,管理效能提高了,並且促進了企業從產品經營向資本經營的轉變!”

很多專家學者則認為,正泰從家庭作坊到股份合作,再到規範的股份有限公司,走出了中國民營企業的創新之路、希望之路、光明之路。

1998年4月,著名經濟學家、時任國有資產管理局研究所所長魏傑到正泰作了一堂講座。

在這次講座上,魏傑重申了他關於“民營企業要闖四關”的著名理論,這就是:產權結構關、資金來源關、人才引進關、技術創新關。

魏傑指出,民營企業要得到進一步發展,必須堅持四個方向:第一,堅持科技化方向。把技術創新放在首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短缺經濟的時代已經過去,那種單純進行市場開發的競爭格局漸漸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對市場份額的激烈爭奪。而爭奪市場份額,靠的是專利技術。未來競爭,唯一能夠保護自己的就是專利技術,所以必須堅持技術開發,用高科技裝備企業。第二,堅持集團化方向。我國目前企業的組織形式不外兩類,一類是以中小企業為主,一類是以集團化為主。實踐證明,中小企業為主的組織形式有三個問題難以處理:一是難以實現技術開發的功能;二是市場占有率低,形不成穩定的產供銷渠道,達不成合理的價格協議,不免導致自相殘殺、相互削弱;三是達不到規模經濟,形不成規模效應。規模是個死杠子,不達到一定的規模,就無法參與競爭,而要形成規模,一條成功的經驗就是必須堅持集團化方向。第三,堅持體製改革的方向。體製是企業活力的保證,企業發展的過程,也是企業體製不斷改革的過程。隨著企業功能的轉變,其內部體製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隻有這樣,才能保持活力,保持競爭的銳氣。第四,堅持股份製方向,尤其是上市方向。民營企業創業過程中,大多是靠自我積累發展起來的,短期來看,上不上市問題不大。但從長遠來看,必須上市。隻有通過上市,直接融資,才能得到更快的發展。目前一個有利條件是國家政策導向已從過去的打壓股市過渡到刺激股市,“新希望”等民營企業的上市說明民營企業品牌越來越被看重。具備了專利技術,擁有了高質量的產品,上市並不是沒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