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街麵上隨處可見各地風味的餐館。即便是初來乍到的人,也不會有太多的不適應了。至於城市麵貌,早已是今非昔比了。

選擇了不後悔

戴:現在的生活怎樣?有哪些困惑?

廖:我是個適應能力極強的人,現在的生活應該是完全習慣了。我相信,如果讓我再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也會很快適應過來。我到國外出差,有時一個人出去辦事,忘了所住酒店的名稱(因為有些英文單詞不易記住),我試著不問行人,同樣能夠找回去。

若說困惑,困惑很多,不一而足。因為目標還算明確,意誌也算堅定,所以那些困惑也就不值一提了。

戴:如果再讓你選擇一次,你還會選擇出門打工嗎?為什麼?

廖:人的選擇都是基於某種條件而作出的。如果命運再一次把我置於當初的那種背景下,我能選擇的出路也許還是“打工”。

戴:如果說還有什麼未完成的心願的話,你最想做什麼?

廖:古人說,正心、修身、齊家、平天下。從現實來講,我想為家鄉經濟社會的發展作些貢獻,但因能力所限,我做得不夠,為此引以為憾。

戴:覺得自己成功的關鍵在哪?

廖:我不認為自己已經成功,最多可以說是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轉型”,今後仍需不斷努力。要做到這一點,我覺得一是要找準自身定位,二是要善於策劃,三是要堅持下去。

戴:一個人的成功是機遇還是實力更重要?

廖:機遇和實力同等重要。一個人有機遇無實力不行,有實力沒機遇也不行。但機遇是為有實力的人而準備的。即使永遠沒有機遇,但有了實力也不枉為一生。所以,我一向主張“寧可懷才不遇,不可遇而無才”。

戴:今後有何打算?

廖:我給自己的人生定位是“行走在文道與商道之間”,因此一直致力於做一個合格的經理人、一個優秀的發言人、一個有所作為的作家。

在經理人方麵,我已於2004年被評為“首屆溫州十大職業經理人”;在發言人方麵,已於2009年被評為“首屆中國企業十大新聞發言人”之一;從文學創作方麵講,也先後獲得過中國報告文學優秀作品特等獎、浙江省企業報刊評比散文、言論一等獎等。

2009年6月,作者被評為“首屆中國企業十大新聞發言人”之一今後如無大的變故,我仍將沿著這條路不懈地行走,不斷地錘煉,把各個角色做得更好,更有特色。

同時,我會更多地關注家鄉,努力為家鄉經濟社會的發展建言獻策,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為媒體設立議程為企業傳播形象

——對話正泰集團新聞發言人廖毅

今年“兩會”期間,一個“代表博客”在溫州新聞網出現,點擊率達上萬人次,網民們踴躍留言,直陳己見,為正泰集團南存輝代表參政議政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參考,也備受新聞媒體的關注。而這一出人意料的創意來自於中國民企首位新聞發言人、正泰集團新聞發言人廖毅。日前記者就企業新聞發言人有關製度對他進行了專訪。

記者:2003年8月推出新聞發言人製度時,您便出任新聞發言人一職,你認為建立這一製度的必要性何在?通過幾年的實踐效果怎樣?

廖毅:企業初創時期,受媒體的關注度有限,媒體記者來訪,企業老總一般也有充裕的時間親自接待。但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和知名度的提高,企業老總被各種事務纏身,親自接待每一批來訪媒體顯然已不現實。大部分企業為此成立了專門的宣傳部門,如“新聞中心”、“宣傳處”或“企劃部”

等。由他們負責與媒體聯絡,和媒體搞好關係,代表企業老總向媒體發布信息等。但總由“手下人”代言,其權威性往往受到媒體置疑,甚至會產生一種不被重視的感覺。於是,企業新聞發言人製度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