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毅:媒體組合運用很重要,媒介使用不單打一,要新聞、廣告、公關綜合運用,甚至包括新媒體。在廣告上,我們投放不多,正泰生產工業電器,不是大眾消費品,主要利用專業媒體,受眾更直接。大眾媒體重點在傳播法人形象。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為南總開設“代表博客”是一個創意,也是我們對新媒體的一種嚐試。企業新聞發言人,負責與媒介的關係,要善於為媒體設置“議程”,引導媒體對本企業的關注。

記者:你認為新聞發言人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廖毅:從我的實踐來看,新聞發言人麵臨著的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麵:

一是知識的挑戰。作為一個企業新聞發言人,首先要具備相應的新聞專業知識。隻有這樣,麵對不同的媒體,才會奉獻出最有價值的“新聞”;其次必須懂得相應的經濟知識。麵對一些見多識廣、專業功底深厚的財經記者才不至於無話可說;再次,還必須具備相應的政策理論水平。新聞發布需要高屋建瓴,如果對國家有關政策一無所知,必然講不出新意,體現不出高度。

我在成為正泰新聞發言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係統學習了有關企業管理的研究生課程。其間還出版了一本《北大100天》的書。

二是應變力的挑戰。現代傳媒百花齊放,記者們的采訪風格和采訪目的也各有不同。個別記者如果是帶著給企業找茬或者純粹為了炒作目的來的,往往會設置一些比較敏感的話題,讓你在不經意間進入其精心設置的“陷阱”。缺乏應變力,必然會使自己和企業陷入被動,這就違背了企業新聞宣傳的初衷。應變能力的培養,對一個企業新聞發言人來說,非常重要。

三是心理素質的挑戰。新聞發言難,最難莫過於找到和新聞單位的“共同語言”。一般來說,企業宣傳,目的除了擴大企業知名度、美譽度外,還要為企業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按照這一原則,企業的一些工作是絲毫不能“拔高”,更不能“偏離”的。而相當部分媒體,更多考慮的是自己作出的新聞有沒有“賣點”,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讀者眼球。2004年7月,正泰作出“打造國際性先進電氣製造基地”的決策,同時啟動十大項目。

我們提出的口號是“圍繞主業,立足溫州,接軌滬杭,融入長三角”。當時國內多家媒體都作了報道。隨後,南方一家報紙的記者來訪,問及正泰在上海的投資情況。我告訴對方,這個問題未到報道時機,詳情並不清楚,望能諒解。對方再三表示會尊重正泰的意見,稿子寫好後傳給我們看了再發。我便建議公司投資部門的人接受了他的采訪。結果,我們並沒收到他的稿件。而在幾天後,這家報紙赫然登出了一篇《正泰攜資35億走上海“東方電器之都”集體謀變》的文章。這在當前“企業外遷”成為熱門話題的時候,這樣的報道無疑會牽動人們敏感的神經,給企業工作造成被動。盡管細察原因,責任並不在我。但我畢竟是新聞發言人,所以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來自有關方麵的誤會甚至受領導的批評。類似這樣的事情當然不止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我並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一蹶不振。而是主動與媒體溝通,最大限度地減少負麵影響。心理素質在這種時候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記者:根據你的經驗,在建立企業新聞發言人製度方麵應注意什麼?

廖毅:建立企業新聞發言人製度是大勢所趨,但應注意:一是不能跟風,要看條件是否成熟;二是新聞發言人工作非常重要,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不能當作花瓶來擺設,要做實事,要有製度保證;三是新聞發言人應有企業決策的“知情權”,處理媒介關係的“機動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