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首長植好樹服務
劉衡山是1983年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來十三陵植樹的4個月前被叫去開會的。會議討論的,正是迎接領導人植樹的分工準備。
比如樹種最後選定為白皮鬆。“十三陵氣候寒冷,白皮鬆抗旱抗寒,易存活。”選取的白皮鬆也不是小樹苗,而是五六米高的成樹,這也是為了提高領導人所植樹木的存活率。
工作人員的分工也很細致。劉衡山被分到的具體活兒就是買鐵鍬。他拿著支票去附近部隊買來了100把軍用鐵鍬。與民用鐵鍬不同,軍用鐵鍬的木棍都打了蠟,很光滑。但上級領導還是不放心,讓劉衡山挨個再摸一遍。“領導說萬一有刺也是先紮你,他還叮囑我不能戴手套,一定用光手。”
供領導人植樹的十三個樹坑也已刨好,樹坑周邊約一百平米的區域,被劃定為安全核心區域。臨植樹前一晚,當地警察還被派來通宵守護這些坑。
這還不夠。當天一早,身為工作人員的劉衡山通過好幾道安全防線進到核心區域時,正撞見掃雷部隊在一個坑一個坑地,逐一掃雷。考慮到十三棵白皮鬆略顯孤零,中直機關還提前挑選出百名優秀團員,負責當天在核心區外種了一圈側柏。
領導人在京義務植樹的地點並不固定。領導人植樹最頻繁的地方依次是: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天壇公園、朝陽公園。其中,領導人前往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年份,集中於申奧成功後的2001年至2008年;再往前,1989年北京亞運會準備期,領導人去的是亞運村建設工地;而2000年世紀之交時,則在中華世紀壇。
限製人數
都無法阻止部長的熱情
黨和國家領導人所植樹並非皆作明顯標識。而其後在21世紀初興起的共和國部長義務植樹活動,考慮到部長義務植樹的示範效果和宣傳作用,從2003年起,部長林均有立碑存照。
據報道,這些部長林散落於北京近郊,享受著專項資金補貼,專業隊伍養護,最終成活良好。部長林大多選址近郊,還承載著兼顧城鄉均衡發展等深遠寓意。
中央部長植樹也有“紀律”。原則上不允許部長開小車前往,必須統一搭乘中巴。即便部長要事在身,也隻能讓小車跟在中巴後麵,植樹完後方可乘小車離開。
隨著“部長林”的品牌效應越來越大,組織方不得不限製參與人數,但仍無法阻擋領導們的熱情。有的部長出訪回來,剛下飛機就直抵植樹點;原外交部部長李肇星年年參加,卸任後,他還參加了一次。
這與上世紀80年代的情況大為不同了。劉衡山當年從人民日報社被派去十三陵工作的植樹造林基地,正是中直機關1982年為響應領導人號召所建。當時包括中組部在內幾乎所有中央部委單位的工作人員,都被要求輪流植樹。
去植樹的中直機關人員,每人每天可獲一斤糧票和一元錢補貼。“這在當時補貼算是很高了,但許多人還是不願來,那會兒荒山多,太艱苦了。”劉衡山說,為鼓勵植樹積極性,人民日報社甚至一度將參加植樹,與個人評先進、分房加分等考評掛鉤。
時為廣播電影電視部(現廣電總局)下屬的廣播藝術團也得來人。“馬季、薑昆都有來,他們把造林站氣氛搞得很活躍,但幹力氣活兒實在不行。”劉衡山說,“尤其是刨坑。”後來昌平縣委聽說了,主動提出讓這些中央藝術團的藝術家在昌平縣城演出,就此頂了刨坑的任務。
(王劍英薦自《壹讀i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