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鐵娘子
時政
倫敦時間4月8日中午12點55分,英國著名的“鐵娘子”、前首相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在她長期居住的倫敦利茲酒店,停止了呼吸。4分鍾後,她的發言人貝爾宣布:撒切爾男爵夫人,在中風後平靜地去世了。
87歲的她曾帶領保守黨贏得3次大選,從1979年到1990年一直叱吒英國政壇。她是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也是19世紀以來英國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
4月8日當天,唐寧街下半旗致哀。英國首相卡梅倫、英國女王、美國總統奧巴馬、俄羅斯總統普京……紛紛對她的辭世表達了哀悼。
可也有人對此備感高興。“超過一半的人,在聽到這個消息時恐怕會歡呼。”英國廣播公司(BBC)著名記者詹寧斯直言,“不能說一個人去世了,就不能有批評。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
得知撒切爾夫人去世時,英國首相卡梅倫正在西班牙訪問。他第一時間在“推特”上說,“我們失去了一位了不起的領袖、一位了不起的首相和一位了不起的英國人。”隨後,他取消前往法國的行程,趕回倫敦。
美國總統奧巴馬、前總統小布什、裏根總統的遺孀南希·裏根都表達了對撒切爾夫人離世的悲傷,並充分肯定了她對世界政治的影響。
然而社交網絡上,對這位“鐵娘子”的謾罵和讚揚同樣“豐富”。
《每日電訊》稱,撒切爾夫人當年的政敵德裏克·哈頓在“推特”上寫道,“問題不是她現在死了,我為幾百萬人感到遺憾的是,她曾活過。”網上關於“如何看待撒切爾夫人”的激烈論戰,至今仍未停息。
在她的家鄉肯特郡格蘭瑟姆,人們的態度也兩極分化。BBC報道,一些人建議為這位“格蘭瑟姆最著名的女兒”修建塑像;另一些人則認為,她離開後就從未關心過家鄉,因此“我們現在也不應關心她”,不願將格蘭瑟姆和她聯係起來。
對於她的政績評價,也出現了兩級分化。卡梅倫說,撒切爾“不僅領導了國家,還拯救了這個國家”。
《每日電訊》報道,整個70年代,英國都在經曆嚴重的通貨膨脹。1979年,撒切爾接任首相時,通脹率仍在10%以上。當時的英國因為經濟蕭條,每周隻有3天工作,罷工不斷。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英國是一個悲劇,它陷入了乞討、借債、偷竊的境地。”《華盛頓郵報》則更為直率地宣告曾經輝煌的帝國“壽終正寢”:“再見,大英帝國,很高興曾認識你!”
撒切爾上台後,運用經濟學家弗裏德曼的理論,控製貨幣發行量,複興英國經濟,擴大中產階級的規模。到了80年代中期,通脹率已控製在4%。
任期內,她大力推行企業私有化,捷豹、英國天然氣、英國石油、英國航空、勞斯萊斯等公司,都在她的任內實現了私有化。企業的成功轉型,減少了政府的財政支出,同時增加了稅收。
然而,她的內政舉措也有令人詬病之處,最突出的就是1984年武力鎮壓了礦工工會的大罷工。罷工堅持了一年,政府沒做出任何妥協,礦工們隻好複工。而曾在英國政壇上舉足輕重的礦工工會,從此力量被削弱。
在外交上,由於對蘇強硬,1976年,蘇聯人贈了她“鐵娘子”的稱號,她爽快地接受了。她在戈爾巴喬夫上台前3個月就說,“我喜歡這個人,我們能一起完成些事情”。正是她的穿針引線,美蘇在裁軍談判上取得了進展。
而馬島(馬爾維納斯群島,英方稱福克蘭群島)戰爭,則讓她重塑了英帝國的威望。1982年,阿根廷登陸英國海外領地馬島,並升起國旗,撒切爾隨之命令英國海軍武力奪回該島。
對她的離世,馬島的酋長說,將永記這個將他們“從阿根廷的入侵中解救出來”的女人;阿根廷記者莫拉萊斯則告訴《每日電訊》,“她殺死了幾百個無辜的人,我們一滴眼淚也不會為她流。”
或許,英國自由民主黨領袖克萊格的話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撒切爾是當代英國政治的決定性人物。無論你站在政治辯論的哪邊,沒人能否認,作為首相,她為國家留下了獨特和長久的烙印。她的政見可能有不同聲音,但每個人都感覺到了她人格的力量和政見的前瞻性。”
(源自中青在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