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誰畫進了人民大會堂(1 / 2)

誰畫進了人民大會堂

文化

作者:吳子茹

山水、花鳥和迎客鬆,這些圖案作為經典背景頻繁出現在中國國家領導人們的身後,被電視傳播出去成為大會堂的一種符號。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些畫作如何被創作又如何被收藏。

十八大新常委的亮相,讓人們注意到他們身後的一幅畫。很快,這幅以大畫幅著稱的《幽燕金秋圖》火了。這幅書畫家侯德昌攜弟子創作於1994年的畫經常亮相於《新聞聯播》,被網友稱為“出鏡率最高的國畫”。

人們開始關注和議論誰的畫可以被人民大會堂這個中國舉行政治、文化和外交活動最重要的場所收藏和展示。

大會堂最大的畫

67歲的崔如琢,在助手的攙扶下有些顫巍巍地站上畫桌,繼續為畫麵上的荷花添枝描葉。桌上鋪著巨大的丈二尺寸的畫紙。

這是人民大會堂書畫室,麵積比崔如琢北五環“靜清苑”裏巨大的畫室還要大,窗戶正對著天安門廣場,站在畫桌上往外望去,長安街上車流如織。要創作巨幅尺寸的中國畫,沒有比這裏更適合的場所了。

2011年6月,自幼習書畫,曾拜李苦禪門下的崔如琢接到人民大會堂的邀請,要他為二樓回廊北側的牆壁創作一幅國畫。

畫家去實地考察,發現大會堂為他提供的“那個位置非常好,”牆壁麵積很大,況且背麵就是傅抱石和關山月一起創作的那幅著名的《江山如此多嬌》,崔如琢接受了邀約。

但畫什麼是個問題。背麵傅抱石和關山月的作品是一幅山水,按照中國畫的題材,花鳥當然是首選。崔如琢提出畫荷。他說,“荷”,象征“和”,有“和諧”之意。荷葉的風,諧音“逢”,意味“和諧逢盛世”。應景的題材,雙方很快達成統一。

根據慣例,人民大會堂管理局方麵要審稿,需要崔如琢畫一幅小稿遞交。但崔如琢沒有打草稿的習慣。“這麼著吧,我明天就開始畫,你到時候看看滿意不滿意吧,”崔如琢如此回複對方。他開始在丈二匹的大畫紙上直接畫。幾天以後,人民大會堂的人過來驗收,看到麵前的大畫,很吃驚,“就用這幅吧。”崔如琢笑嘻嘻地擺手,說重新再畫一幅。

崔如琢用的是韓美林早年送給人民大會堂的丈八舊宣紙。他每天早上八點半到人民大會堂畫室,那個條件極好的畫室裏卻沒有硯台。崔如琢有些吃驚,自己買了四個大硯台。“用大碗兌點水,兌點墨汁,那是過去寫大字報用的,我說那是‘文革’的後遺症,”崔如琢哈哈大笑著對記者說。

一小時研磨,然後畫到十二點左右。八張丈二匹的畫,每天畫完一張,完成整體創作,崔如琢用了八天。最終,這張巨幅國畫被命名為《荷風盛世》。

2012年初,在盛大的儀式後,《荷風盛世》被正式懸掛在人民大會堂二樓回廊北側的牆壁上。八張畫拚接而成,畫芯長十八米、寬兩米八,裝裱完成之後,長二十米,寬度到達三米多,畫麵總麵積比其背麵牆壁上的《江山如此多嬌》要大三分之一。

“怎麼會讓搞幅油畫掛上去呢?” 油畫家陳可之也經常從電視新聞中看到懸掛在人民大會堂裏的各種畫作,但是在他印象中,人民大會堂裏掛的畫就是“迎客鬆”。因此,1998年,當他聽到重慶市委要征集一張三峽主題的油畫掛在人民大會堂重慶廳裏時,陳可之很意外。

“那時候就是以為隻有迎客鬆嘛,”陳可之仔細回憶當時的場景,忍不住笑了起來,“電視裏就是那點印象,怎麼會讓搞幅油畫掛上去呢?”

1997年,重慶直轄,人民大會堂開辟重慶廳。當時,身在北京的陳可之,以畫三峽題材出名。他創作的紀實油畫《長江魂——三峽纖夫》在圈內廣受好評。

陳可之被叫回重慶。重慶市委的領導人浩浩蕩蕩來到陳可之的畫室。此前他已經畫了好幾年三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