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啟動後,每一次截流、漲水,陳可之都要搶在前麵去積累素材,“每一次我都像搶救文物一樣,畫那些即將被水淹沒的東西,”陳可之比劃著手勢說。聊起實地畫三峽的經曆,他的興趣很高。
相比於其他以三峽為主題入畫的畫家而言,陳可之更為關注三峽的曆史,他的創作頗有些記錄現實,懷古撫今的味道。這也是陳可之被選中為重慶廳作畫的原因。
陳可之畫了三幅稿,一幅《幾度夕陽紅》,畫夕陽下的三峽,以三峽千層石的石塊為主;另一幅是《月是三峽明》,月色下靜靜的三峽景色。最後被選中的是一幅《三峽晨曲》。畫麵中,晨曦在遠方升起,照耀著打開的夔門,一隻雄鷹正向著夔門的方向展翅。畫麵近處,經過千百年的石頭被作為主體,它們皴裂、曆盡滄桑,長江水無言,依舊拍打著飽經風霜的江石。
陳可之認為,正是因為畫中有明亮的向往,才被選為最終方案。“千百年來,重慶跌宕起伏的故事太多了,但是總要往光明的地方看,”陳可之對記者說。
大會堂的收藏
畫完後作品要運到北京去,重慶市領導很重視,問陳可之有什麼要求。“我說就是不能卷,不能折,運到北京以後我一定要看,”陳可之對記者回憶。
這幅《三峽晨曲》畫了一個多月,每天隻睡兩三個小時。“我也不太懂(領導們)那些事,就是想著這畫可一點都不能損壞,我畫得太辛苦了。”陳可之說。
後來重慶找了一輛加長的車,把這幅長5.7米,寬1.5米的《三峽晨曲》不卷不折地運到了北京。它成為第一幅懸掛在人民大會堂裏的油畫。
《三峽晨曲》的對麵是刺繡,旁邊是浮雕,前廳是漆壁《巫峽雲靄》和《瞿塘峽之晨》。像其他地方廳一樣,重慶廳的裝飾極具地方特色。
作為建國十周年建成的“首都十大建築”之一,人民大會堂的整體建築麵積17.18萬平方米,比故宮的建築麵積還要大一些。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這個從設計、建築到裝潢,僅僅耗時十個多月的龐然大物,事實上是除故宮外的另一座藝術品寶庫。
除了包括港、澳、台在內的33個地方會議廳外,迎賓廳與宴會廳、國家接待廳、金色大廳等,都注重用書畫作品進行裝飾。《江山如此多嬌》就掛在迎賓廳正麵的牆壁上,畫心高5.65米,寬9米,以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詞意為題而作,畫題由毛澤東親筆所書。
除迎賓廳外,國家接待廳是另一具有濃厚藝術風格的大廳,主牆麵上的巨幅國畫《大河上下·浩浩長春》,由著名國畫家謝瑞階創作,畫作尺幅為6.85米×3.82米。
除國畫外,書法也是人民大會堂懸掛最多的藝術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啟功的弟子、張誌和的書法作品《中華頌》,懸掛在金色大廳。此外還有東大廳的巨幅隸書《到韶山》以及澳門廳的書法《九九歸字圖》等。
地方廳的特點則主要在於地方特色的長卷刺繡、浮雕、壁畫等,也不乏書畫佳作。例如河北廳的《和平昌盛圖》、北京廳的國畫《梅花》及書法作品《毛主席詩詞》、四川廳的大幅國畫《峨眉山金頂雲海》。
半個多世紀,人民大會堂共收藏了一千多件作品,其中囊括齊白石、吳作人、關山月等畫家的作品。最近的一次公開收藏是2012年,人民大會堂管理委員會在全國範圍內發出約稿函,收藏了一批中國畫家的作品。
陳可之眼裏的“迎客鬆”,懸掛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是國畫家劉暉的作品。中國國家領導人在這幅“迎客鬆”前接待國外使者,因此成為人們最熟悉的人民大會堂畫作之一。
陳可之現在每隔幾年就要去一趟人民大會堂,為他自己那幅《三峽晨曲》上油、上色。“感覺好像就是自己的孩子一樣,你丟不開它,”陳可之這樣說道。
(源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