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江陰市花山殯儀館工作人員透露,館方當時就派了幾個人入住華西村待命,但老書記在3月18日18時58分離世,還是讓他們有些措手不及,以至於花了一個通宵來布置靈堂,以便迎接必然擁擠的人流。
民族宮主席台兩側,原本打算貼兩個大字:懷念;到了追悼會前一天,改為放大一副挽聯,上聯“八五風雲愛黨愛國愛人民 艱辛創業時代先鋒 沉痛悼念吳仁寶”下聯“一生仁義慈親慈友慈百姓 奉獻無私道德楷模 深切緬懷老書記”。
在墨綠色絨幕布的映襯下,老書記的遺照顯得莊重又不失親切。
3月16日8點半,吳協恩代表家屬致答謝詞。他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開場。
新書記表示,很多人說老書記去世意味著華西村告別“吳仁寶時代”,“我想說,生命不等於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續,父親用畢生奮鬥鍛造出的‘吳仁寶精神’永遠不會結束”。
身後事
“在老書記的幫扶下,新書記越來越成熟,當然,政治上還在學習,要達到他父親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
8時35分,追悼會結束,民族宮裏的人們魚貫而出,彙入禮堂外等候的人群,步行前往吳仁寶的靈堂,作最後的告別。
吳仁寶正以一種鄉土的方式向這座他居住了數十年的舊樓告別。盡管村民大多已搬入了各式別墅,吳仁寶和妻子趙根娣卻堅持留守舊樓。參觀過這裏的記者說,家裏有破爛的真皮沙發,也有老書記當年的偶像陳永貴寄來的賀卡,“吳仁寶將華西村再三包裝,此處卻連脫落的牆皮也依舊”。
吳仁寶正以一個共產黨人的方式向他付出了一生的理想之地告別。他的靈柩從裏邊被十來個村裏的年輕人抬出。上邊覆蓋著兩麵旗幟,紅色的黨旗居上,下邊的藍色旗幟印有華西村的標誌。
靈柩、家屬隊伍、樂隊和圍觀人群隨即組合在一起,奏響哀樂,通過長廊。靈柩被裝入一輛白色殯車後廂,吳仁寶的四個兒子身穿白色孝服坐入駕駛室,所有參與遺體火化儀式的親友則坐上緊隨其後的數輛巴士。殯車在兩輛禮炮車的開道下,開始按預定線路前行。
人群追逐著車隊,鑽入每一處縫隙。黑壓壓的一片裏,多是步行者,也有拖拉機、助動車、汽車甚至小板車。
探出長廊後,車隊首先經過了龍鳳廣場,一旁就是“華西金塔”,頂上的葫蘆由3.5公斤黃金鍍金而成,一度是華西村富裕的象征;隨後進入幸福園,這是一座近幾年來修建而成的公園,因為將各類宗教偶像混置其中而廣為人知,車隊開過園內的大噴泉後,經五位偉人像,進入龍希大酒店外的廣場。
吳仁寶正在以一個管理者的方式向他的下屬們告別。車隊途經之處,大華西人夾道相迎,華西集團下屬企業都分配到了位置,員工們多為自願趕來送行,其中不乏落淚者。2001年至今,華西村經過發展、兼並,麵積已由原來的0.96平方公裏擴展到30多平方公裏,人口也從1600多人擴展到3.5萬人。新老書記早已將村名改為“華西新市村”,希望有朝一日,這裏的人口能再上新高,發展為城市。
直升機一直在頭頂盤旋,與大喇叭裏奏響的哀樂一起,回蕩在耳中。車隊在人群的簇擁下駛出華西村,將老書記的遺體送往長涇殯儀館火化。
吳仁寶也正在以一個典型人物的形象,向歌頌了他幾十年的記者和作家們告別。
新華社高級記者袁養和對吳仁寶四十餘年的追蹤報道至此畫上句號,作為老朋友,他也隨著人群去靈堂裏看了最後一眼。“這次來,發現他們很鎮定,在老書記的幫扶下,新書記越來越成熟,”袁養和在靈堂外告訴記者,“他對華西的未來建設有比較可行的計劃。當然,政治上還在學習,要達到他父親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
(源自共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