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商標裏的政治(1 / 2)

中國商標裏的政治

財經

商標是商品的標識,一般具有獨特的產品信息。新中國成立後至“文革”時期的各類商標,在其藝術表現中,更多地注入了政治氛圍。如果說商標從一個角度代表了一個時期的經濟形勢,那麼這時期的商標就是一種政治與經濟的合一了。

據《南方人物周刊》報道,每當黃金時段降臨的時候,中央一套就開始展現出以下奇異的圖景——酒瓶子飛旋在故宮、長城、大海、群山之間,隨之飛進你耳膜的是諸如盛世、至尊、奢華的詞彙,以及“杯酒沉浮江山定”的渾厚嗓音。

這是北京時間18:50前後。再過10分鍾,國家電視台的主持人開始嚴肅播報新聞:中共中央厲行節約、限製“三公”消費;解放軍士兵在冰雪高原艱難巡邏;青年身殘誌堅自學成才;還有餃子包得極好的雷鋒傳人……最近一個月來,他們持續地譴責奢侈浪費。

晚上7點半,又是在一片虛空中旋轉上升的酒瓶子……

文章報道稱,看起來,現實商業邏輯與官方理念齟齬難合,可端詳那些曾漂浮在畫麵上的商標,又似乎看到商業與政治的暗中契合:借著簡單的詞句,商標中附著對權力“品味”的誇張想象,並試圖將自身打造成上流社會的象征。某種意義上,權力秩序在商標中的投射正是現實政商關係的隱喻。

上流官道與下遊門道

“在古代,清樣是地方大員呈報給朝廷重臣乃至皇帝參閱的朝報。今天,清樣依然是為領導者提供決策的直接參考。清樣酒,傳承清樣文化。”

這是“清樣”酒在央視一套播出的廣告,恢弘深遠的背景音樂中,一名五十歲上下的男人舉起酒杯,默視右上方45度,頗有“蕩胸生層雲”的氣概。

從帝王參閱的朝報,到僅向省部級及中央領導呈報的新華社內部刊物(《國內動態清樣》),“清樣”真容易讓人聯想到位高者才享有的信息特權。不過,在“特殊國情”下,它也許隻是為了暗示自己的珍貴呢?

清樣酒的官方宣傳材料這樣描述商標誕生的過程:2006年,湖北省委苦於缺少“茅台”那樣能代表地方形象的酒類品牌,安排某酒業集團進行研製,用“清樣”命名,並作為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各界政要名流的專用酒。

清樣酒的實際售價在兩千元左右。而命名“內參”酒,價格略低,各購酒網站的宣傳語突出了它“秘行於上流官道、秘盛於大夫顯爵、秘藏於皇廷內閣,而鮮為史書銘傳”的傳統。

隻不過,宣傳者又在“內部享用”的誘惑中,營造了“內斂乾坤,參悟天地”的境界。

無論是“清樣”“內參”白酒,還是“九五至尊”、“紫氣東來”、“將軍”牌香煙,它們統統活躍在社交場合。於是,人們消費展示的不僅是煙酒,還是一種身份標識、一種關於權力的想象或炫耀。

在另一些時候,這樣的身份是通過品牌中的地標完成的,中南海、北戴河、人民大會堂或是釣魚台。

然而,根據2001年修訂的商標法,“同中央國家機關所在地特定地點的名稱或者標誌性建築物的名稱、圖形相同的”不能作為商標。

在中國,現代商標從誕生開始,就帶著某種政治意味。民國初年,中國實業家以生產國貨自居,商標中多包含“華”、“龍”等字眼,如華生、華德、紅金龍,以此號召國人“身土不二”,激烈者則試圖喚起抵製洋貨的情緒,如“抵羊”牌(“抵洋”)。

1950年後對民營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商標紛紛染成紅色,成了“解放”、“躍進”、“工農兵”……

如今,社交用品的商標正在釋放出新的政治氣息——權力不再遮遮掩掩,開始嚐試著標榜自身;對權力的傾慕褪去遮遮掩掩的麵紗,正在成為一種消費文化。

不過,消費也應得當——這也許是南京市江寧區房產局局長周久耕最為慘痛的教訓。他那張抽“九五至尊”“天價煙”的照片在網絡上被廣泛流傳,最終招來了紀委,從此結束政治生涯。隨後,江蘇煙草局就表示該煙要去掉“王者之氣”。“九五至尊”低調為“九五”了。

相比於“至尊”,“村長”的風險係數可能更小一些,卻也別有一片廣闊天地。當各種高端白酒打著高端政治牌走進國家電視台的時候,一瓶“老村長”酒走進了電視劇,《鄉村愛情故事》裏,它在鄉村選舉中頻繁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