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揚海內外的李嘉誠有許多成功的訣竅,他說:“最重要的是要有遠見。”遠見從何而來,他經常留意供求關係,觀察供求對比以及市民的購買力。作為一個管理者如果缺乏遠見,那麼他的企業必將淪至窮途末路。
在眾多的經濟情報麵前要使用很多頭腦去加工整理,這些頭腦不是一般頭腦,而是有豐富知識的頭腦、專家型號的頭腦。從而使每項預見、預測都建立在堅實可靠的基礎上。
李嘉誠是個很注重實效的企業家。很多企業家都在追求高效益,但都沒有得其真經。其實高效不是能強求追來的,你必須要有遠見,根據市場的發展動向,預測未來事物的成長,隻有這樣才能在市場上找到高效益的突破口。如果沒有任何預見性,是不會取得成功的。
就像戰場上、文壇上有天才一樣,商業中也有天才。李嘉誠先生就是少見的天才,他的預測,百試不爽。
1958年,李嘉誠看到香港幾乎每一個公共場所、辦公室乃至每一個家庭,所有裝飾都離不開塑膠花,連朋友送禮也要送塑膠花。而這些繁複的塑膠花裝配工作被很多家庭視為副業,街頭巷尾之間的婦孺都踴躍參加製作,香港因此而成為塑膠花的海洋。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物極必反,裝飾用的塑料花也如此。雖然當時歐美塑膠花市場盛極一時,但不久的將來,崇尚新潮、新鮮的歐美人士必然會種植活色生香的鮮花來增添生活情趣。
李嘉誠果斷地決定馬上“轉軌”,重新生產塑膠玩具。他開始減少塑膠花生產線,從事塑膠玩具的生產。一方麵成批引進縱式全部自給自足的生產設備,其中包括有設計及製模部,注塑成型機、吹塑成型機、環塑成型機係列機械化自動裝配線,以及玩具衣服的縫紉製作設備等等。另一方麵開展廣告宣傳,使長江生產的塑膠玩具逐漸躋身國際市場,源源不斷地把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1964年以後,香港塑膠受到人們的冷淡。所有塑膠花生產廠家和塑膠花經銷商,都在產品積壓下,壓低了價格,在塑膠花戰場上激流勇退的李嘉誠,開始生產塑料玩具。
長江的塑膠玩具不但暢銷歐洲、美洲、澳洲甚至南非等國,在香港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出口數額達1000萬美元。
無論如何,一個善於捕捉機會的人,總是能夠洞察先機,抓住機遇,努力拚搏。他始終有一顆強烈進取、不斷革新、探索新方法的心;尋找出奇製勝的途徑來發展公司業務的李嘉誠,從第一次做業主的經驗中,更加體會做業主的廣闊前景,深知隨著香港工商業的迅猛發展,房地產在商業界中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並且很有發展前途。
有預見、善預測是一個成功管理者必備的天賦。在眾多的經濟情報麵前要使用頭腦去加工整理,這些頭腦不是一般頭腦,而是有豐富知識的頭腦、專家型號的頭腦。從而使每項預見、預測都建立在堅實可靠的基礎上。
把握時機,審時度勢。研究、準備時要細心,等待機會時要耐心,作出決定時要果斷,重大決策要有預見性,走在別人前麵是很重要的。
14.巴菲特的管理理論
“選擇少數幾種可以在長期產生高於平均效益的股票,將你大部分資本集中在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堅持持股,穩中求勝。”這是巴菲特的集中投資思想。同樣,很多的成功企業也都是選擇了一些有前景的領域,集中資源,長期堅持不懈經營的結果。管理,其實很簡單,就像巴菲特對投資的看法一樣。
如果研究巴菲特的投資思想,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原則也是企業家應該遵循。事實上,如果用這些原則指導我們做企業,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做出令人吃驚的成績來,就像運用巴菲特原則投資股市會取得超常的結果一樣:
巴菲特的第一個投資原則是“找出傑出的公司”。這個原則的基礎是這樣一個常識:即一個經營有方、管理者可以信賴的公司,它的內在價值一定會顯現在股價上。所以投資者的任務是做好自己的“家庭作業”,在無數的可能中找出那些真正優秀的公司和優秀的管理者。用這條原則於企業,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像大部分人買股票一樣——抓著一切可能的市場機會,而是耐心、細致地尋找出自己“最傑出的市場機會”,然後苦心經營。每一個機會都有代價,就像買了一種股票之後你就沒有足夠的錢去買其他股票一樣。隻有一些大機會才是值得你投資的。
巴菲特的第二個原則是“少就是多”。對一個普通人來說,他認為隻要有三家公司的股票就夠了。他的理由同樣是基於一個常識:買的股票越多,你越可能購入一些你對之一無所知的企業。而通常你對企業的了解越多,你對一家企業關注越深,你的風險越低,收益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