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成功管理就是這麼簡單(4)(1 / 2)

無疑AOL是華爾街最熱門也最具爭議的遊戲。1992年AOL公開上市,價格每股1.84美元,經過數次拆股和配股,1997年達到50美元以上。1996年,AOL市場價值達50億美元,為3900萬美元利潤的132倍,37歲的凱斯,擁有了1.65億美元的紙上財富。而到了1998年底,市場價值更是奇跡般地升到710億美元。

凱斯1980年畢業於Williams大學,在寶潔公司幹過兩年。這種經曆使他能更接近普通消費者。“計算機業的博學者們完全脫離消費者,這是個巨大的錯誤。”

凱斯表示。

凱斯的秘密就是他找到了辦法,讓消費者更喜歡計算機。他這樣說道:“看看AOL的用戶群,全是普通百姓,他們是真正的消費者。”他認為業內人士和競爭對手一再批評AOL的技術,這是高科技產業極端驕傲自大的表現。

高科技、媒體和電信巨頭們都進來插手這一全新的大眾市場。從微軟、迪斯尼到默多克的新聞公司都渴望建立自己的在線帝國。AT&T和MCI等電話公司也開始介入互聯網訪問服務,與千百家當地的ISP展開競爭。

但凱斯深信,與蕪雜的互聯網相比,大眾會更青睞AOL的舒適。凱斯繼續加大賭注,準備建造全國性的互聯網骨幹網,規模超過AT&T。而且他將繼續增加內容,比如增加一係列網上出版物,旅遊等目錄也將大大擴充。

12.搭“順風車”是成功的捷徑

蓋茨稱得上是個偉大的管理者,他懂得惟有與強者聯盟,才能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所以,從始至終願意跟任何有助於自身成長的個人及公司合作。他將激情傳導給自己的追隨者,而將善意傳導給那些業務夥伴。微軟公司呈現出人財兩旺的順景,並逐漸在市場中嶄露頭角。

雖說IBM與微軟簽訂的條約被認為是“不平等條約”。但是,即使是“不平等條約”,也是來之不易的。

自從簽訂了這一“不平等條約”之後,微軟開始漸露王者之氣,之後,微軟頻頻與IBM、蘋果等大公司合作。因為,比爾·蓋茨深知,隻有靠和強者合作才是微軟走向成功的捷徑。

成功的捷徑是跟成功人士合作。這好比搭“順風車”,能大大縮短自己的行期。

1980年8月的一天,IBM公司有人給比爾·蓋茨打電話,說有兩個人希望會見他,請他安排一個時間。比爾·蓋茨不以為意,以為不過是一件普通的生意洽談,因為此前IBM公司曾與他商量過購買軟件的事。他這天剛好有個約會,便告訴來電話的人,說會晤是可以的,但隻能定在下周。對方卻沒有理睬他的話,隻是說,這兩個人是IBM公司的特使,兩個小時後就將飛到西雅圖。

比爾·蓋茨做夢也沒有想到,大名鼎鼎的IBM公司的人會派特使主動來訪。

他馬上意識到事關重大,就毫不猶豫地取消了原來的約會,打起精神準備迎接IBM公司的特使。

IBM公司,即全球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創建於1911年。20世紀20年代,它是最大的時鍾製造商,後來又研製成電動打字機並獨霸市場。從1951年起,這家公司開始經營電腦。到70年代,它控製了美國60%的電腦市場和大部分歐洲市場。由於這家公司數以千計的經營人員身著藍色製服出沒於世界各地,所以被人稱為“藍色巨人”。

到1980年,IBM公司已有34萬雇員,在電腦硬件製造方麵獨占鼇頭,占據了80%以上的大型電腦市場。而且他們的軟件也一向自行設計,不依賴微軟公司之類的軟件設計公司。這也是比爾·蓋茨對IBM公司沒有多大熱情的原因。

那麼,IBM公司為什麼派特使“下顧”微軟這家小公司呢?原來,IBM公司一向致於發展大型電腦,對微型個人電腦不屑一顧。當微型電腦市場呈現蓬勃之勢時,IBM公司才意識到犯了一個大錯誤。為了迎頭趕上,公司決策層打算收買發展潛力最佳的蘋果公司。然而蘋果公司正在走鴻運,並沒有出售的打算。

於是,IBM公司決定實行“象棋計劃”,組成一個委員會,專門負責開發自己的個人電腦。

委員會的成員詳細研究了蘋果公司及其他一些公司在這一領域領先一步的經驗,得出兩個結論:一是鼓勵和支持那些獨立的軟件開發公司,讓它們大量開發軟件,一是建立起一個公開的結構,帶動一大批軟件公司發展。委員會決定按這個路子走。這等於改變了IBM公司過去一切“自力更生”的傳統。為了日後的宣傳造勢,這個委員會決定與其他公司秘密合作,以取得一鳴驚人的轟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