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字數(2 / 3)

印度教的梵天

印度教中,婆羅門神——梵——為最高神,為宇宙之本源;印度宗教文化中又有眾神之首因陀羅(帝釋天)以及三相神主神梵天、毗濕奴、濕婆等,不同時代不同教派各個神的地位也不盡相同。 印度教創造之神梵天(Brahma),傳說是從漂浮在混沌汪洋中的宇宙金卵裏孵化出來的,或者是從毗濕奴肚臍裏長出的一朵蓮花中誕生的,世界的實質不過是梵之夢。 印度教中的毗濕奴派,認為毗濕奴是宇宙的主宰,印度教中濕婆派則認為,濕婆才是宇宙的主宰,但無論是毗濕奴派還是濕婆派都認為,梵天的地位在濕婆和毗濕奴之下。

佛教的神與佛

佛教理論中認為,婆羅門神亦不過是六道眾生中的一部分,而並非世界宇宙的主宰,也會經曆生老病死等八苦,隻不過比人道眾生享有更多的福報。 而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簡單的說,佛就是‘覺者’,‘一個覺悟的人’。 佛陀的出現對打破當時的印度教的迷信與等級對立起到一個革命的作用,並提出一個全新的概念:一切人類及眾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人人皆可成佛。 佛不僅是和其他宗教中的萬能上帝不同,佛陀告訴我們:這個理智、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佛法中也叫做佛性)人人原都具有。隻有像平靜的湖麵上起了波濤,失去了明鏡似的水麵一樣;人類戀著於外境及現象,與假定的諸般設想,為所謂生存、名利、情愛、權力疲於奔命,一直到老死,還不覺悟,因此埋沒了本具的佛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無限的能力,不能同時達到最圓滿的境地,不能從煩惱苦痛中解放出來。佛陀說法應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導眾生,開顯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願,是要使人人及一切眾生都成為和自己一樣至善至上的佛陀。 注:佛陀超越了涅盤境界,但是佛陀畢生都在靈性第五層麵進行靈性工作。但是他向跟隨者解釋說生活的目的是涅盤;但沒有解釋涅盤之外的三個狀態Majzoobiyat,Sulukiyat和Qutubiyat。(也就是大無之後的大有) 成佛的人:釋迦牟尼。

美赫巴巴論神

1954年,美赫巴巴首次公開宣布他就是本時代的阿瓦塔,神的化身。阿瓦塔時期恰如造物界的春天。阿瓦塔帶來新的能量釋放,新的意識覺醒和新的生活體驗——不僅是對少數人,而是對全體。這種創造性衝動的新注入,通過一位神聖人物之媒介,體現為特殊意義上的上帝化身——阿瓦塔。阿瓦塔是第一個完成進化和內化而成為賽古魯的個體靈魂,他是唯一的曾經顯現並將永遠顯現的阿瓦塔。美赫巴巴對神、宇宙演化等主題是符合現代人類心智的科學闡述,簡介如下: 神的本初狀態[3]:一個海洋無邊無際。那個海洋是如此地無邊無際,以至於連它的無邊無際,都沒有邊際。那個海洋是如此地無限,以至於連它的無限都沒有止境。那個無限無邊的海洋永恒地平靜與安寧。那個海洋即知識的海洋。 當心血來潮(Lahar)產生時,在平靜安寧的海洋裏出現大騷動,在知識與無知之間,在大有與大無之間,發生了無窮的衝突。該衝突引起無限的爆炸——它被稱作“本初”。這個爆炸給無知造成影響,因為知識絕不可能受影響。在本初,全知全智的神不知道他知道一切。從對其知識的無知裏,產生了宇宙,隨著造物界從無意識中的出現——因為無知隻不過是無意識而已。然後這個無知,由於一無所知,開始堅持自己是知道一切的。無知表現了它的無限無知。它說:“我吃,”“我走,”“我說,”“我看,”“我想,”“我明白,”“我知道,”等等,永無止境。 整個造物界都是第一個水滴想象出來的,一個接一個,第一個水滴麵對自己的想象。就這樣,一滴接一滴,整個造物界從大無之海洋——無限無意識——進入意識。在小雞(第一個水滴)走出大無的第七次冒險中,他想象出濁界——宇宙;海洋裏的運動產生了,無數個宇宙和生命,它在心界顯現為種子形式(純心)、在精界顯現為精形式(純能量)、在濁界顯現為濁形式(純物質)。但是產生於運動(原始騷動)的一切萬物和生命都用億萬年的時間獲得濁形體,同時通過所有的七個進化階段來創造自己。石頭,金屬,植物,蟲,爬行動物,魚,鳥,獸和人類,不是一下子就把自己創造出來的。創世是為了這個目的:發展意識。 為了發展更高的意識(智慧)幻相(摩耶)存在著,它是達到這個目的的必要媒介。為了這個純無限智慧(無限思想)所有的七個進化和內化階段得以產生,獲得該智慧時,就知道整個造物界皆是幻相,大無。一切的旅行,一切的曆險,一切的事件皆是夢幻,因為什麼都不曾發生,什麼都不在發生,什麼都不將發生。唯有神是。 當第一個靈魂親證自己時,他還即刻覺知到被他留在身後的整個幻相世界。在成道的時刻,第一個靈魂宣布,“我是神,我是萬人萬物!”他的成道永遠是獨特的,因為他不僅意識到神, 而且還同時獲得對整個造物界的意識。第一個靈魂同時證悟到,“我是無限意識,我是無限無意識。”因此這個孩子在成道後,不得不把這個造物界夢幻的無限重負扛在自己的肩上。 第一個水滴被稱作至古者,隻有他才能在旅程的終點獨立證得自己。 至古者即第一個靈魂(希瓦,亞當),該靈魂證悟了自己是神(帕若瑪特瑪,聖父)。該靈魂被稱作神人。他每隔700年到1400年,從其無限意識的極樂狀態(Sat-Chit-Ananda), 周期性地回到造物界工作。他就是至古者本人。他把恩典給予一切萬有,一個接一個,一滴接一滴——因為他知道整個的旅程,從頭到尾。隻有他和至師才能把真有之知識Dnyan賜給無數的小雞。他的恩典來自於他對每個人(每一個像他一樣的淘氣的小雞)的整個旅程的知識,他的恩典總是以真知的形式。 通過進化和內化,完成十四次曆險獲得大知之後,第一個水滴成為海洋,第一個靈魂獲得上帝意識。水滴本身實際上從來不是一滴水。它永遠是海洋,但因為想象,水滴相信自己僅僅是一滴水。為了認識自己是海洋,它必須經過進化中的七個外在曆險,和內化中的七個內在曆險以成為它就是的海洋。每一個水滴隻有完成這十四次曆險,才能成為海洋,正如他,淘氣者,最初所做的那樣。那個在大有與大無之本初,從火與氣裏伸出頭來,並完成了十四個曆險的淘氣的小雞,賽旦,麻煩製造者被稱作“至古者”。“至古者”就是他。 行者,現已海洋化的水滴靈魂,停留在涅未卡帕三昧,體驗著自己是神,僅僅是神。他的神聖狀態是:惟有神是。惟有神是一切。行者已經淹沒於神裏,並完全意識到他自己是神,他是全知,全能和全樂。這樣一個人在吠檀多教裏被稱作“卜拉彌-布特”(Brahmi-Bhoot), 在蘇非教裏被稱作“瑪居卜”(Majzoob);他處於永恒的光輝裏,享受著無限的永恒喜悅Brahmananda。一個成為神的人有意識地體驗著除他之外什麼都不存在:除他之外什麼都不是。這就是神的體驗,我是神狀態的體驗,惟有我存在。 關於神的名稱及各大教義,美赫巴巴說: 說“神是”,完全錯誤。唯有說“是”才對。說“神是”,則把他局限於這些無限顯現。把“是”與神聯係,使之受限。因此唯有“是”真實;但為了描述該實在,就把他稱作“神”。 神的名字還有:哈瑞,帕若瑪拉瑪,安拉,阿拉伊,耶茲單,阿乎若瑪茲達,上帝等等。 不同宗教的所有祈禱文,比如印度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都提及“造物主”。造物主是一切的生物,包括人類,所麵對的最大奧秘。除非且直到人有意識地與造物主合一並證悟自己與神為一,否則奧秘就不能被揭開或完成;神乃是造物主和造物界合一,在其無限存在中同時包含並超越了二者。編輯本段多神教的神祇 多神教中的神的定義與一神教中的定義有很大不同,如於北歐神話、希臘信仰、羅馬信仰、古巴比倫信仰、中國民間信仰、道教、神道教、印度教及瑪雅信仰等。佛教文化裏的天神等等 不隻在宗教界,也有許多哲學家(尤其在中世紀),例如邁蒙尼德、奧古斯丁(基督教聖父)、荷馬等及一些近代科學家和哲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斯賓諾莎等,都認為神是存在的。不過,在同一時期,也有許多哲學家,否認神的存在。近代的不可知論者的代表人物伯特蘭·羅素,則相信上帝是否存在是無法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