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養而親不在,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句話不是玩笑,真正親生經曆過生死的人,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隻是,沒有經曆過這些事情的人,想不到這一點。
蕭正陽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事了,在他讀軍校的時候,就親身經曆過爺爺去世,而他卻不在身邊的的事情。
每個人都年輕過,每個人都做過不可思議的事情。
坦白講,蕭正陽最親近的人,不是蕭文光和孟雲梅,而是爺爺蕭樹魁。
所謂的隔代親,不隻是爺爺親孫子,其實孫子和爺爺也是特別的親。
蕭文光年輕的時候,官雖然不大,但也是一心撲在工作上,在基層,作為村支書,基本上是天天都不著家。
家裏的農活,是孟雲梅幹的,家裏的事,是蕭樹魁管的,蕭文光的心思,基本上都在工作上。
蕭正陽,說白了,真的是蕭樹魁一手帶大的。
這麼多年了,他已經是三十多歲的人了,他依然記得爺爺當年給他講的故事,依然記得當年爺爺帶著他下河捉魚,帶著他趕集買糖買玩具的事情,他同樣也記得,爺爺去世那年,他卻沒有及時趕回來看爺爺最後一麵。
過去的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但是很多時候,卻銘刻在心中,始終難以忘卻。
蕭樹魁帶了蕭正陽十多年,蕭正陽心裏最親近的人,也是蕭樹魁,這不是禮尚往來,這是難以磨滅的親情。
蕭正陽當兵那一年,剛過十九周歲,那一年,蕭文光四十一,蕭樹魁六十七。
一門單傳七輩,蕭樹魁有蕭文光的時候,也已經三十六歲了。
三十六歲才有了一個兒子,蕭樹魁對蕭文光,必然是嬌生慣養,事事雖孩子的意。
所以,蕭文光的脾氣,不是個和氣的脾氣,而是一個誰也不怕,誰也不服的人。
正因為他的這個脾氣,他在蕭家莊這麼多年,才沒受過任何人的欺負。
而蕭樹魁對兒子的放鬆與嬌慣,並沒有傳到蕭文光的身上。
或者說,作為一個普通的人,都有一種補償心理。
蕭樹魁對蕭文光放鬆,而蕭文光對蕭正陽卻是異常嚴厲,反過來,蕭樹魁對蕭正陽,卻是慈眉善目,疼愛有加,幾乎從來都沒有訓斥過他一句,更別提動手打他一下了。
隔代親,可能跟這個有關,但也不全是因為這個。
別人的家庭是什麼情況,蕭正陽不知道,但是自己的家庭就是這樣樣子,他卻記得十分清楚。
當兵之前,他和蕭文光不親近,有隔閡,但是和爺爺蕭樹魁,確實異常的親近。
然而,他最近的親近,也就是他的爺爺蕭樹魁,去世的時候,他卻不在眼前。
那一年,他還在軍校讀書,按照一般人的思路,老人去世了,怎麼著也得通知自己的孩子回來見上最後一麵,即便見不上了,也得回來給老人送個行。
可是,蕭文光在關鍵時刻做了個決定,把這個事情瞞著蕭正陽,沒有告訴他,理由是,不要耽誤他的學習。
軍人,常年離家不能回,這是常事,大家都能理解,但是,普通的事情可以不回去,老爺爺去世了,也不回去,這好像有點喪失人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