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由三阿公打頭,我們三人依次潛入了水底,河床下是一個六米多直徑的圓形深坑,黑暗而幽深,讓人非常的壓抑。
我們打開防水手電檢查了一下周圍的岩壁,確定了水麵下沒有其它的可疑地方;三阿公在前麵打了個手勢,讓我們緊跟著他。
由於外麵套了層魚皮的關係,我們的行動非常遲緩,就這樣艱難遊進了十幾米,才進入了洞口。
在我們來時的路上,那種火山大黑魚並沒有再次出現過,開始的時候,我還一直疑惑這前麵的幾十號人是用什麼來抵禦河水的極寒的。
而當看到洞口邊掛滿的大量死魚肉後,才知道,原來這暗河裏的黑魚已經被他們捕殺光了,而襲擊我們的便是“碩果僅存”的一條。
想到如此神奇的生物竟然讓我們這些入侵者絕了後,我便有些唏噓;自然界每天都上演著一場場悲劇,命運這東西,不會放過其中的任何一員。
這些死魚肉是掛在岩壁上的一隻隻石質倒鉤上的,倒鉤的長度足有十幾公分,經過了千百年的水流侵蝕,依然非常的鋒利。
除了魚肉,上麵還掛著不少的人類骸骨,不知道是哪個朝代的盜墓賊,或是工程完成後被滅口的工匠。
無數的倒鉤密密麻麻,在岩壁上緊密排布著,足像是某些爬行動物的腸道,看得人一陣惡心;真的想不出,光是鑿刻出這些,得耗費多少的勞動力。
如果找不到機關,那麼這種亂流配合倒刺的防禦手段就算到了現代也是無解的,試想我們如果是在剛才的亂流下進入,此時怕是早已成為眼前這些“前輩”中的一員了。
曆史上,使用水底古墓斂葬的人有不少,比較出名的有錦溪陳妃水塚,沈萬三銀子浜水底墓等。
這其中最為光怪陸離,並且和眼前這個長滿倒刺的水洞的防盜手法很像的,是三國時的曹孟德墓,傳說在他的七十二疑塚中,就有一處是被發現在許昌清潩河中。
這座水下陵墓在正規的史料上並沒有記載,隻有在蒲鬆齡的《聊齋誌異》才能窺得一些蛛絲馬跡。
其中的原文《曹操塚》如下:
\t“許城外有河水洶湧,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屍斷浮出;後一人亦如之。轉相驚怪。邑宰聞之,譴多人閘斷上流,竭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
\t異史氏曰:“後賢詩雲:‘盡掘七十二疑塚,必有一塚葬君屍。’寧知竟在七十二塚之外乎?奸哉瞞也!然千餘年而朽骨不保,變詐亦複何益?嗚呼,瞞之智正瞞之愚也!”
\t翻譯過來的內容,大概是有人在河水懸崖邊遊泳,突然水中的人好像被刀砍了一樣斷成兩段,然後屍體浮出了水麵,在這之後又有人這樣。
人們便感覺河底有蹊蹺,斷流查看,發現河邊的懸崖下,被淹沒水下的部分原來有一個深洞,洞口有一個插滿刀的轉輪,後經查實裏麵是曹操墓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