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初,美國的鄉村有一套牛奶配送係統,將牛奶送到顧客門口。由於牛奶瓶沒有蓋子,山雀與知更鳥常常毫不費力地便先一步飛過來享用了。後來,隨著廠商加裝了鋁製的瓶蓋,山雀與知更鳥便不再擁有這“免費早餐”了。但到了50年代初,當地的所有山雀居然都學會了刺穿鋁製瓶蓋,重開“免費早餐”的大門。反觀知更鳥卻隻有少數學會,始終沒有擴散到大多數。
生物學家研究發現,山雀在年幼時起就已經習慣和同類和平相處。而知更鳥則是排他性較強的鳥類,同類之間也基本上是以敵對的方式相對。因此,雖然兩者同屬鳥類,但和諧相處的山雀比起知更鳥則更能學習互助,進化程度更高。
自然界如此,縱觀國內外的一些著名企業的發展,無一離開“學習”二字。美國排名前25位的企業中,有80%的企業是按照“學習型組織”模式進行改造的。國內一些企業也通過創辦“學習型組織”給其帶來了勃勃生機。
由此可見,持續學習是一個公司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前提。知識的積累源自於學習,創新的起點成就於學習,環境的適應依賴於學習。如果你希望自己所在的公司能不斷成長,那麼你就應該持續不斷地學習,就得時時刻刻保持一顆主動接受教育的心。
上海申康房產牡丹店店長陶芳,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可謂深有感觸。在申康,每月、每周都會有企業內部員工學習、培訓的機會。每個人都會準時參加,包括公司的領導層和前輩們。
在日常工作中,其所在的牡丹店店員們經常在一起交流心得,討論業務。同事們時常把最新可靠的國家政策信息第一時間講述給店裏同事,並且讓每一人熟記。加強員工自身專業知識,了解最新行業政策信息。一心服務客戶,力求把服務做到最好,讓客戶安心、放心、省心。也正是因為如此,公司的業績得以節節攀升。
學習型組織創始人,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彼得·聖吉博士說:“21世紀企業最成功的經營管理模式是把企業創建成學習型組織,企業恒久不變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永遠比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更好。”
同時,學習觀念的建立是一個常講常新的課題,因為學習如同充電,又如同吃中藥,吃中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在公司裏經常灌輸學習的觀念是時時刻刻需要注意的事情。
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人認為,建立學習型組織必須有高學曆的員工,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學曆固然是一個員工在一定階段學習成果的標誌,但絕對不是一個員工的學習力的完全體現。真正的學習力與學曆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真正的學習力往往是從生活、工作的實踐中鍛造出來的,而很多擁有高學曆的員工由於不注重從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總結與提升,成了高分低能的人。一個尊重經驗的員工,才能少走彎路。一個好的公司,也應該是一個學習型組織。所以,作為員工,除了接受日常的知識培訓和學曆教育之外,更需要注重的是日常經驗的積累和提升。
據統計,從1918年到1988年的70年中,原來的美國企業百強隻有 39家還“健在”;仍能上百強榜的隻有18家;經營狀況良好的隻有寥寥3家。這說明,一個企業要做到基業長青、常盛不衰,其法寶不是先做大再做強,而是先做強再做大。要想做強,就需要員工永遠具有團隊精神,永遠充滿活力,永遠具有戰鬥力。隻有這樣,企業才能永遠以昂揚的姿態屹立於強企行列。而在企業中樹立一種學習、學習、再學習的觀念是一個企業基業長青的關鍵。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失敗的原因千千萬,但歸根到底隻有一個,就是——缺乏學習。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到信息化時代,科技資訊日新月異,不管你喜不喜歡,願不願意,我們都無法回避。有人說21世紀將是一個屬於科技的世紀;也有人說21世紀將是一個屬於知識經濟的世紀;同時還有人說21世紀將是一個屬於中國人的世紀。但是在這裏我要說的是:21世紀將是一個屬於學習的世紀。因此,對於外部世界你最佳的應對策略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