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六章 廊坊和馬關港(2 / 2)

原來早就看穿了自己隱藏極深的心思,不願意當這把刀子!

然而,慈禧隨即又想明白了,不是倭夷兵不願意當刀子,真的不願意,今兒就不會有這麼一出戲。

他們現在這麼做,就是來要好處來了。

——隻是,這些倭夷兵想要什麼好處呢?

再朝廷怎麼可能給他們好處,然後讓他們去打廊坊,那豈不成了下的笑柄?

真要那麼著,下誰還給大清賣命當忠犬,豈不是下四處都是反軍的烽火,這大清的下豈不立即就崩陷了!

他們是想來一個心照不宣?

想到這裏,慈禧的目光就忍不住幽幽的望向東南方向。

十裏之外,就是燕京的南城牆。

百裏之外,就是何長纓駐軍的廊坊。

兩千裏之外,就是清日和談之地,東洋的馬關港。

想要十裏之外的倭夷軍隊,解決掉百裏廊坊這個大麻煩,就得在兩千裏之外的馬關港,做出慷慨的讓步。

真是一個好算計!

東洋,馬關。

西洋曆月10號下午二時三十分,清日雙方在春帆樓舉行第二次的談判。

大清出席者為李鴻章、李經方、羅豐祿、伍廷芳、馬建忠、羅庚齡六人。

日方出席者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伊東已代治、井上勝之助、中田敬義、陸奧廣吉、鄭永邦七人。

尤其是這個鄭永邦,他曾被東洋派遣到中國留學,甲午時是東洋駐朝鮮公使書記,主要負責和袁世凱溝通。

袁世凱當時篤信“血濃於水”這一古老的信念,他認為身上流著漢族血液、名門之後的鄭永邦,不會做出損害祖國的事情,他甚至還以為,鄭永邦肯定會瞞著上司采取一些有利於中國的措施。

因此袁世凱多次希望從鄭永邦處套得東洋情報,結果,鄭永邦在多次會晤中給袁世凱傳遞假情報,把大清坑害得不輕。

所以就算是梟雄袁世凱,當年曾經也很傻很真過,不過都是被一個個血的教訓給抽得鼻青臉腫,最後才算是修煉成仙。

和談一開始,日方就做出一副高高在上,盛氣淩人的蠻橫態度。

伊藤博文直接旁若無人的朗讀東洋對大清提出停戰的書麵答複:

“大東洋帝國全權辦理大臣體察目前軍務情形,並顧慮因停戰所生局麵,茲將停戰要款臚列如下:

東洋軍隊應占守大沽、津、山海關,並所有該處之城池堡壘,駐上開各處之清國軍隊,須將一切軍器、軍需交與東洋國軍隊暫管。

津灤州間之鐵路,以及灤州煤礦,當由東洋國軍務官管理。

停戰限期內東洋國軍隊之軍需軍費,應由清國支補。

既允上開各款,則停戰日期、停戰期限及日清兩國軍兵駐守劃界並其餘細目,應即行議商。”

隨著伊藤博文念出的條款,李鴻章,李經方,所有清國代表六人均是駭然變色。

本來還指著日軍趕緊退出燕京城外,結果現在倒成了變本加厲的要染指津門,塘沽,灤州煤礦,山海關長城?

這簡直是一點都不可能!

“過苛,過苛!”

李鴻章此時麵為改色,甚是驚惶口中連呼‘過苛’不已,出聲哀求道:

“貴方所指之津門、大沽、山海關三地,實為燕京之咽喉,直隸之鎖鑰也。倘貴軍占此等要地,我方則反主為客,豈不令人有宛如異國領土之感?請貴國之兵不必往攻此處;否則,京師震動,我國難堪,本大臣亦難以為情。”

當日和談,李鴻章再三懇求,伊藤博文寸步不讓,最後限定李鴻章三內作出答複。

清日第二次和談,隨即無果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