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財富在於會打理(2)(2 / 3)

未雨綢繆,決策者就要有這種眼光,不能感性地做出決斷,一旦超出預算目標,再大的誘惑也應該停止。李嘉誠認為,一個人做得再成功,也僅僅是生存下來了。況且那些成功都是過往的成績,不代表你明天一覺醒來生意還在。應謹記未來之路還會崎嶇不平,必須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地麵對明天。這種未雨綢繆、踏踏實實做事的心態,培養了李嘉誠低調行事的風格,不斷進取的精神。所到之處,李嘉誠總能攻城略地、化險為夷,表現出非凡的商業才華。

未雨綢繆的目的在於預先周密安排好可能出現的事物,以盡量爭取時間和提高效率,做到知己知彼。比如,弄清楚產品的上市時機;知道競爭對手的產品質量及其優勢何在;知道如何開發出戰勝對手優點的產品;了解同行業的銷售庫存及經營特點、策略和方法;經常關注並研究當前的經濟形勢和黨的方針、政策給市場帶來的影響。最重要的還有,商人自己要重視研究開發,培養技術實力,隨時有能力製造品質優良、有市場潛力的產品,以適應商場的競爭;公司的主管能對傑出的經營幹部充分授權,讓其在經營過程中當機立斷,做出最好的決策;並不斷地了解消費者購買心理,忌僥幸取勝。

定期檢查財務狀況是否良好

人的健康體檢是為了及時發現身體存在的問題和潛在隱患,並針對病症做出及時治療。而在企業中定期檢查財務狀況是否良好也是保證企業能否長期正常運轉的必要保證。李嘉誠在從商時特別注重保持穩健的財務狀況。他說:“眼光放大放遠,發展中不忘穩健,這是我做人的哲學。進取中不忘穩健,在穩健中不忘進取,這是我投資的宗旨。”

“長江集團”一直都保持著穩健的財務狀況,而且集團各子公司的財務狀況都比同行業公司要好。正是因為集團穩健的財務,所以當好的投資機會來臨時,集團便比潛在競爭對手更有能力去把握機會。事實也證明因為穩健的財務策略而把握到的機會,都是對集團的業績有正麵幫助的。

李嘉誠對財務狀況十分看重,總會定期檢查長江集團的財務狀況以保持其穩健的態勢,而且集團旗下各公司的財務狀況都遠遠好於同行業的其他公司。例如,長江實業的負債比率一直都較為平穩,一般介於 0.2到 0.3之間,在大部分情況下會比同行業的新鴻基要低一些;和記黃埔的負債比率也比同行業的怡和、太古低,一直維持在 0.4到 0.6之間。所以,當麵臨機會時,李嘉誠旗下集團穩健的財務狀況,使其比競爭對手更有能力果斷做出決定,把握機會。

1979年 9月,和記黃埔因為擴充過度,公司財務呈現緊張狀態。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和記黃埔大股東之一的彙豐銀行也因為要收購紐約海洋密蘭銀行而急需大量資金,所以想要出售其手中持有的和記黃埔股份。李嘉誠正是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以 6.39億港元成功收購 22.4%和記黃埔股權,成為第一位控製英國“洋行”的華人。分析李嘉誠成功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和記黃埔自己出現了資金問題,更重要的是長江實業有比潛在對手更強的收購能力。因為當時,長江實業負債率隻有0.4,而潛在競爭對手新鴻基則為0.59、太古更是高達0.64。李嘉誠正因為有著穩健的財務狀況,才使得他成功地收購了和記黃埔。

定期檢查財務狀況是否良好能及時發現財務上存在的誤區和隱患,如果這些誤區和隱患不及時發現,則會在將來累積爆發。正所謂“千裏之堤,毀於蟻穴”,隻有我們定期查缺補漏,才不至於在將來碰到我們預期之外的大麻煩。正是因為李嘉誠保持穩健的財務狀況,才可以在機會來臨時充分把握。

1995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否決了國會通過的臨時開支議案,導致美國財政因經費無著而被迫關閉部分機構,40%的聯邦雇員約 80萬人回家待命,這是 1981年以來,美國政府第五次關閉部分機構。這場空前的預算危機引起美國公眾的強烈反應。預算問題一直都是美國財政的一大問題,以致美國經濟總會連續爆發危機。即使是 2013年 10月,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最終無法就奧巴馬政府的新預算法案達成共識。由於10月 1日是美國新財年的開始。如果國會無法順利通過新財年的政府開支法案,美國聯邦政府在 1號子夜前可能會因此停擺。雖然這次停擺是美國政府 17年來首次停擺。如果美國預算僵局持續下去,這對於美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將相當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