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正當的財富,也要有正確的財富觀
李嘉誠在出席中央電視台《名人麵對麵》節目時談到的“理財觀”時說: “‘富貴’兩個字,它們不是連在一起的。其實有不少人,‘富’而不‘貴’。真正的‘富貴’是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錢,讓這個社會更好、更進步、更多的人受到關懷。內心的富貴才是財富。”
一個人隻有摒棄過時的財富觀念,用新的財富觀念來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終生。這樣在我們得到金錢財富的同時,還贏得了自身及內心靈魂的升華,從而才能擁有受人敬仰的社會地位及社會尊重,創造出非凡的人生奇跡。每一位走向財富頂端的成功人士都是以正確的財富觀為引導,創造出屬於他們的人生奇跡。
在談到財富觀時,馬雲曾說:“不要把錢看得太重要,而是要將錢看‘輕’,一個人頭腦裏想的全是錢,那他成不了大事。”而如今的馬雲也常回憶自己當老師的那幾年,馬雲對待財富的方式與他人不大相同,在他看來用錢幫助更多的人就業要比自己獨自享受財富更有意義。
同樣,在教育界創造財富傳奇的俞敏洪也用自己的財富回報社會。新東方似乎已成為一個代言,也是一項巨大的財富。俞敏洪在回報社會的財富中還包括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用自己艱難創業的經曆,麵對失敗時的勇氣和信心,以及他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和熱忱都為我們當代年輕人帶來了精神鼓舞,也幫助一大批年輕人重新確立了對人生、對理想、對財富的正確態度。“我這輩子什麼都可以離開就是不能離開講台”,“從自卑走向自信的人是真正的自信,從一開始就盲目自信的人其實沒有自信”,這些俞敏洪語錄是更大的社會精神財富,也是一種對財富觀更深層次的延伸。
而牛根生“己所欲,施於人”的財富觀雖然是對孔子名言的不同理解,但彰顯了一個企業家應有的社會責任感。真正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其人生信條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自己無力為社會做貢獻創造財富,但要有一個“不為社會添麻煩”的正確財富觀,而不是“我不富,你們誰都別想富”的仇富心理。發達了要懂得知恩圖報,回饋社會,盡到責任。個人的滿足隻是一種狹隘的小快樂,回饋社會才是一種大快樂。這種大快樂是對社會責任的承擔,牛根生做到了這一點。
這些偉大的企業家對財富的理解和認識可謂精益求精,他們對財富的支配做得也是井井有條,可圈可點。歌德曾說:“隻有那些理解財富的人才會致富。”對待財富的不同支配方式,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學識、道德、修養、性情和品位。財富的產生絕非是哪一個脫離社會和他人獨自創造的,即使是你用自己的智慧獨立自主創新所獲得,那也是踩著前人智慧的肩膀。因此傾力回饋社會理所當然,如果還固守著傳統財富觀念不放,便會像卡耐基所說那樣,“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無論是在單位、公司、企業或是經商,做什麼工作都可以達到取財和賺錢的目的,正常渠道得來的財富不會遭到任何人的反對和幹擾,但總是有那麼一部分人,在公平、公正、公開的條件下,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可是他們在利益的驅使下,打著冠冕堂皇的理由,靠自己的權力、後台毫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拿到 10倍、百倍甚至更多的報酬。每個人都有個心理平衡,幹活的拿不到多少錢,不幹活的拿很多錢,如果一旦整個社會都出現這種不均衡、不合理的現象,恐怕不僅一個公司秩序會混亂,甚至整個國家都會大亂;更有甚者背著良心拿黑錢,完全不顧別人的死活。一個商人如果也這樣為富不仁,恐怕難以得到社會認同,也難以把生意做大,走得更長遠。
作為一個商人,要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做生意不僅僅是為了掙錢,同時還需要兼顧對社會、對顧客的使命感,商人必須努力堅持走一條正途,產品質量有保證,對顧客服務周到,不做違法違心的事,並積極投身於公益事業,才能將事業做得更長久,財富也會更持久。